6.7 C
Munich
Tuesday, May 6, 2025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TAG

秋燥

降火气、除秋燥,立秋后多吃这些蔬果

立秋后,气候常伴“干”“燥”“热”等特征。秋季燥邪当令,肺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因此,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过燥的食物。降火气、除秋燥,可以多吃这些蔬果: 茄子。茄子性凉、味甘,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祛风通络、宽肠利气的功效。 南瓜。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润燥的功效。 山药。山药能够滋阴润肺,对肺虚久咳、虚喘有辅助治疗效果。 豆浆。豆浆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E能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肌肤滋润,秋季饮用可帮助缓解皮肤干痒、口鼻干燥等问题。 百合。百合有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等功效,可煮粥、煮汤、炒食。 梨。梨对咽喉干痛痒、声音嘶哑、干咳痰黄、小便赤短有辅助治疗效果。虚寒体质、腹泻者少吃。 葡萄。葡萄性平、味甘酸,入肺、脾、肾经,有补气血、益肝肾、生津液的功效。 苹果。苹果具有生津、润肺、除烦、开胃等功用,对消化不良、气壅不通者均有效。(来源:人民日报)

秋处暑,猛如虎!处暑后多吃6宝,滋补解秋燥,身体受用一整年!

导读:俗话说得好,“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这话说的一点儿没错。当夏日的尾巴悄然溜走,迎来的却不是立即的凉爽,而是那短暂而猛烈的“秋老虎”。这时候,气温虽略有下降,但依旧干燥闷热,稍不留神,身体就容易受到秋燥的侵袭,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咳嗽多痰等症状。别怕,今儿咱们就来聊聊,处暑之后,如何通过饮食调养,吃出健康好状态,让身体从内到外都受用一整年! 一、为啥处暑后易秋燥? 要说这秋燥啊,还得从自然界的变化说起。处暑一过,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万物开始由繁茂成长转向成熟收获。但这过程中,空气湿度相对减少,人体也会随之出现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比如毛孔逐渐闭合,汗液排出减少,体内水分流失加快,加之外界环境的干燥,就容易引发秋燥之症。 二、处暑后6大宝贝,滋养身心不可少 1. 雪梨润肺,清热又解燥 一说到解秋燥,怎能不提雪梨?这“天然矿泉水”可不是浪得虚名。雪梨性凉,味甘微酸,归肺、胃经,能清热生津、润燥化痰。《本草纲目》有云:“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说的就是雪梨润燥清热的功效。处暑后,每天吃上一个雪梨,或者煮上一碗冰糖雪梨水,润肺止咳,清新口气,整个人都舒服多了。 2. 百合养心,安神又除烦 百合,自古以来便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佳品。它的性味甘寒,入心、肺经,特别适合秋季食用,帮助缓解因秋燥引起的失眠多梦、心情烦躁。《日华子本草》记载:“百合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可见,百合对于养心安神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用百合煮粥、炖汤,或是直接泡茶饮用,都是极好的选择。 3. 银耳滋阴,润燥又养颜 银耳,又称白木耳,被誉为“菌中之冠”,其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广受赞誉。银耳富含胶质,能够滋养皮肤,促进肠道蠕动,排出体内毒素,是女性美容养颜的佳品。《本草诗解药性注》中提到:“白耳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之要品。”处暑时节,一碗银耳莲子羹,既滋补又养颜,何乐而不为? 4. 莲藕清热,生津又凉血 莲藕,生于污泥而不染,其性味甘寒,能清热生津、凉血散瘀。《本草纲目》中说:“藕生食则性寒,熟食则性温,主补中养神,益气力。”处暑后,莲藕正是鲜嫩可口之时,无论是凉拌藕片,还是莲藕排骨汤,都能让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5. 蜂蜜润燥,润肠又通便 蜂蜜,自古便是天然的营养品,其性味甘平,归肺、脾、大肠经,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的功效。蜂蜜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消化酶,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问题。《神农本草经》称蜂蜜“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蜂蜜水,既能滋润肠道,又能美容养颜,是处暑后不可多得的养生佳品。 6. 枸杞明目,养肝又补肾 枸杞,别看它小小一颗,却蕴含着大大的能量。枸杞性平味甘,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秋季养肝补肾,枸杞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好帮手。《本草纲目》记载:“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无论是泡茶、煮粥,还是直接嚼食,枸杞都能发挥其独特的滋补作用,让你在秋季也能保持精神饱满,眼明心亮。 三、食补胜于药补,处暑养生正当时 处暑过后,虽然天气依旧炎热,但已是养生的关键时期。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还能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打下坚实的基础。记住这六大宝贝——雪梨、百合、银耳、莲藕、蜂蜜、枸杞,它们就像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天然药库,滋养着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在四季的轮回中,始终保持健康与活力。 所以,别等了,趁着处暑的好时节,赶紧把这些宝贝安排进你的饮食计划中吧!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滋养与呵护,迎接一个更加健康、美好的秋季!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