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 C
Munich
Wednesday, August 27, 2025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AUTHOR NAME

39818148

11260 POSTS
0 COMMENTS

“肾虚”的男人,精气神都差劲,如何避免“肾虚”?避开3个诱因

说到男人肾虚,很多人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就是无精打采、浑身无力,整个人看起来十分萎靡。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肾虚是一种疾病的统称,中医认为肾藏精,对人体的各个脏器和系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参与人体滋补、润养,以及新陈代谢等。另外,如果一个人存在肾精不足,就会出现肾虚,只有肾阴与肾阳之间保持协同平衡,才能够确保我们的身体能够正常运行。 一旦人体的这种肾阴与肾阳失衡,就会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常见的性功能下降、夜间小便频繁、失眠多梦、面色晦暗,以及腰膝酸软等,而这些,基本都是肾虚的表现。 那么男人为什么会“肾虚”呢?一般来说,容易引起男人肾虚的诱因,主要包括这3个方面,建议大家了解一下。 1.长期熬夜 熬夜非常伤身,这是大家都清楚的健康常识。但是,熬夜为什么会给人的健康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长期熬夜会导致人体的新陈代谢紊乱,特别是熬夜会导致肾阴虚,而一旦持续出现肾阴虚,就可以导致身体阴阳代谢失衡,最终出现阴阳两虚。 很多人可能赞同熬夜会加速女性衰老,尤其会导致女性的内分泌代谢失调和紊乱。其实,熬夜同样也会干扰男性的内分泌代谢,继而引起肾虚。 所以说,不要小看晚上熬夜带给身体的伤害,大家平时一定要多注意休息,不要将自己的生活节律打乱、昼夜颠倒,而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呵护自己的肾健康,远离肾虚带来的健康困扰。 2.过度夫妻生活 夫妻生活本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进行适当的夫妻生活有益身心健康,尤其是夫妻之间进行夫妻生活的时候,还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但是,夫妻生活也必须把握适当的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可能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很多人不知道,夫妻生活过度会带给健康哪些负面影响? 其实,所谓的夫妻生活过度,也就是纵欲过度,长期如此会给身体健康带来隐患,中医认为过度夫妻生活会引发肾虚,因为中医将人的欲望定义为相火,若浴火过旺,就会导致精气丢失,最终使得身体被透支,造成整个人抵抗力下降、无精打采,对工作和学习提不起兴趣等。所以提醒大家,特别是男人在夫妻生活方面,一定要学会把握适当的度,不要纵欲过度,给自己的健康带来大麻烦。 3.年老体虚 对于男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衰老的速度也会加快,整个人各方面的机能也会随之下降,肾气也不例外。 中医认为,人过了40岁以后,其肾气就会开始慢慢衰退,由此出现肾气虚弱的现象,比如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牙齿松动、头发开始变白、听力减退、容易生病等。 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肾虚导致的,因为肾虚导致肾气不足,才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所以由此也提醒大家,在平时善于养肾气是重中之重,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千万不要像年轻时那样,肆意挥霍自己的健康。 以上三点都是容易引发肾虚的诱因,希望大家平时能够多注意防护,从源头杜绝肾虚的来头,才能够更好地呵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使自己精气神十足。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素依,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What hidden dangers are concealed in the deepest places of a man?

Younger brothers, eggs, chrysanthemums, prostate... men often have an instinctive aversion and neglect towards their lower bodies. Of course, the most "isolated" places are...

如何预防产后抑郁症?预防的关键只在2点上 快来收藏吧!

生完宝宝之后,很多的妈妈没有照料好会落下月子病,其实这些所谓的月子病并不是生完孩子之后一定会得的,这些都是因为产后护理没有做好的原因。妈妈们只要科学地进行产后护理,做好预防工作,这些月子病都可以离妈妈们远远的,坐月子也会变成一件十分顺利的事情。但是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更多的妈妈在产后除了患上月子病之外,还有可能会患上这样一种疾病,它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5%~30%,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据,这说明产后抑郁离每个妈妈其实都不远,因此不管是妈妈自己,还是产妇身边的朋友家人,都应该为妈妈的心理健康出上一份力。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妈妈们远离产后抑郁症呢?答案是有的 一、孕期做好分娩前的保健、心理指导 预防产后抑郁,其实在妈妈怀孕的时候就应该提前做好准备,等到分娩结束之后,在进行预防,往往时间已经晚了。在孕期,妈妈们可以多做做运动,运动可以让分娩的过程更加的顺利,有的时候还可以减轻一些痛苦。妈妈们也可以去参加一些怀孕分娩之类的妈妈课堂,这个时候建议爸爸也陪同妈妈一起去,学习认识妊娠和分娩的相关知识,了解分娩过程,可以让分娩的过程更加的放松,也可以更好的和医生护士配合。消除分娩时的紧张、恐惧的情绪,可以为预防产后抑郁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家人的陪伴很重要 现在有很多的妇产医院都设立了家庭化的产房,比起传统的医院产房这样的产房不会显得过于封闭、压抑,还可以有家人的陪同。建议产妇的家人在产后给予产妇更多的陪伴,可减少其并发症及心理异常的发生。其实现在有很多的产后抑郁就是因为妈妈们觉得自己在生产之后获得的关心变少了,因为更多的关心都到了宝宝身上。其实除了家人要尽量多多的陪伴妈妈之外,妈妈自己也要学会排解自己的情绪,可以不用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宝宝的身上,自己可以多多的进行产后的恢复,身材管理,尽可能地回到之前的生活中去,这样也是可以预防产后抑郁的。 虽然产后抑郁是一种高发的心理疾病,但是妈妈们也不要感到害怕,良好的心态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成都特殊儿童康复中心 为什么自闭症孩子不爱说话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许多自闭症孩子都存在不爱说话的现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成都特殊儿童康复中心 为什么自闭症孩子不爱说话 一、神经生物学因素 自闭症孩子的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些异常。研究表明,他们的语言中枢以及与语言相关的神经连接可能没有正常发育或者发育不完善。这使得他们在处理语言信息、理解语言含义和产生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困难。 例如,大脑中的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是与语言产生和理解密切相关的区域。在自闭症孩子中,这些区域的神经活动可能与正常孩子不同,导致他们在语言表达上出现问题。此外,自闭症孩子的大脑对感官信息的处理也可能存在异常,这可能会干扰他们对语言声音的感知和理解。 二、社交障碍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是社交障碍。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与人交流往往不是一种自然的本能行为。他们可能不理解语言在社交中的作用,也不知道如何通过语言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很多自闭症孩子对他人的存在缺乏关注,对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反应迟钝。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回应别人的问候、提问或指令,也不知道如何主动发起对话。这种社交障碍使得他们在语言交流方面表现得非常被动,甚至完全回避与人交流。 三、沟通方式的差异 自闭症孩子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沟通方式,而不是通过传统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有些孩子可能会通过手势、表情、动作或者重复性的行为来传达信息。 例如,一个自闭症孩子可能会用手指向某个物品来表示他想要这个东西,而不是用语言说出来。有些孩子可能会反复做某个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等,这可能是他们自我安慰或者表达情绪的方式。这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可能会让他们在语言发展上相对滞后。 四、感官敏感 许多自闭症孩子对感官刺激非常敏感,包括声音、光线、触觉等。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语言声音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或者过度刺激。 例如,某些自闭症孩子可能对嘈杂的环境非常敏感,听到多人同时说话的声音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这种感官敏感可能会导致他们回避语言交流,或者在说话时表现得非常紧张和不自然。 五、情绪和心理因素 自闭症孩子往往伴随着情绪和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等。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孩子处于焦虑或恐惧状态时,他们可能会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也更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外,一些自闭症孩子可能因为过去的不良经历,如被嘲笑、批评或者误解,而对语言交流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 了解了自闭症孩子不爱说话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通过专业的语言治疗、社交技能训练、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等方式,逐渐引导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同时,我们也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理解和关爱,让他们在一个温暖、支持的环境中成长。 总之,自闭症孩子不爱说话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融入社会。

奶黄馅的冰皮月饼,自己在家就能做

今天尝试了自制奶黄馅冰皮月饼。选用的是一款便捷的冰皮月饼预拌粉,每包250克搭配230克开水,轻松搅拌至适宜温度后,手工揉制面团。为了追求独特的视觉效果,特意在面团中混入紫薯粉,通过反复揉捏与拉伸,使紫色均匀分布,为月饼添上一抹雅致。 制作过程中小心翼翼,利用月饼模具细心按压两次,轻柔脱模于掌心,一块块精致的月饼雏形便呈现眼前。接着,取20克小面团搓圆压平,借助擀面杖擀至薄透,温柔包裹住30克的奶黄馅料,巧妙封口,期间少许熟糕粉的加入增强了面团的粘合度,确保馅料被稳妥包裹。 为避免粘连,特地在成形的月饼表面撒上薄薄一层熟糕粉,细致搓揉确保覆盖面,清理余粉,使月饼外观更加清爽。这款预拌粉的用量,大约能制作出20枚左右的月饼。亲手制作不仅保证了食品卫生,更让月饼的味道格外诱人,适于长期保存的封装处理,也让这份自制美味得以更长久地留存与分享。

尿酸高可否吃少量月饼

尿酸偏高的朋友在节日期间面对月饼诱惑时,可以适量品尝,因为月饼主要成分是面粉、糖、盐及黄油等,这类食物虽热量与油脂含量较高,小量食用通常不至于引起尿酸水平上升,对身体影响有限。不过,享受美味需谨慎,切勿过量,以免对健康不利。 对于尿酸控制不佳或是状况较为严重的个体,月饼恐怕就得忍痛割爱了。月饼中的高糖分可能导致尿酸代谢受阻,进而影响尿酸排出,可能在关节蓄积,引发红肿疼痛,甚至加剧尿酸值,触发痛风发作,限制日常活动。因此,在尿酸管理期间,月饼应列为限制食品。 平衡饮食是尿酸高人群的关键,月饼可作为偶尔的节日小点缀,但需严格控制分量。平日里,建议增加新鲜果蔬如苹果、雪梨、西红柿、白菜等的摄入,以促进身体健康。而对于尿酸持续偏高者,应及时咨询医生,遵循医嘱合理使用苯溴马隆片、别嘌醇片等药物,有效管理尿酸水平,维护生活质量。

孕期孕妈吃鱼要谨慎 千万别吃这几种鱼

怀孕期间,适量食用鱼类对母亲和胎儿都有益处,尤其是对宝宝的大脑发育极为有利。鱼肉和鱼油中丰富的ω-3脂肪酸,对于促进宝宝视觉和神经系统的成熟至关重要,同时也能帮助降低早产风险,减少产后抑郁和宝宝出生后过敏的可能性。然而,并非所有鱼类都适宜孕妇食用,需特别注意避免那些可能含有高浓度汞或其他污染物的鱼类。 汞是一种尤其值得关注的污染物,因为它能严重干扰胎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鲨鱼、鲭鱼王、旗鱼和方头鱼等大型掠食性鱼类,由于食物链累积效应,汞含量通常较高。偶然误食不必过分担心,但长期食用则可能带来风险。同样,来自受污染水域的鱼也应避免,因为它们可能含有镉、铅等重金属,对胎儿尤为敏感,易引发中毒。 在食用安全的鱼类时,建议孕妇谨慎选择鱼的部位。研究显示,鱼体中汞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鱼头、鱼皮、鱼肉、鱼子。特别是体型较大的鱼,其鱼头和鱼皮中的汞蓄积更为显著。因此,孕妇宜挑选小型鲫鱼食用,并尽量避免食用鱼头和鱼皮部分。 至于适宜孕妇食用的鱼类推荐,墨鱼能滋补肝肾、补气血;鲤鱼有助于健脾开胃、利尿消肿;青鱼具有补气养胃之效;黑鱼则利于补脾利水、补肝肾;鲢鱼温中益气,适合与豆腐搭配;鲫鱼更是促进乳汁分泌、补血的好选择,其鱼油还有助于心血管健康。在享受这些营养丰富的鱼类时,孕妇应确保烹饪彻底,以保障食品安全。

焦虑症反复的根源竟是肝!疏通是关键,逆转有方法!

焦虑症在生活中日益常见,它如同阴霾,笼罩在不少人的心头。背后的原因多样,包括职场重压、人际交往的错综复杂及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有趣的是,中医理论指向了一个较少被关注的角度:肝脏健康可能是焦虑反复不愈的核心关键。中医传统里,肝脏负责情绪的调和与疏导。一旦肝气无法顺畅流通,即肝气郁结,便可能导致情绪起伏,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因此,理解肝气与情绪健康的联系,对缓解焦虑至关重要。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繁重的工作任务、同事间的误会及家庭琐事汇聚成无形的压力网,让人倍感压抑。若此时肝脏的疏导功能受损,负面情绪难以有效释放,焦虑症状便会持续甚至加剧。小张的案例便是典型,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的摩擦令他情绪低落、身体状况下滑,最终诊断为肝气郁结所致的焦虑反复。那么,如何自测是否有肝气不畅的情况呢?情绪上频繁体验烦躁、易怒、情绪大起大落是重要信号。身体上,可能会遭遇胸闷、胁痛、头痛以及女性特有的月经不规律等。这些症状提示肝气可能存在阻滞。幸运的是,改善肝气、减轻焦虑并不复杂。首要的是调整心态,采取冥想、瑜伽和深呼吸等放松技巧,以正面态度应对生活挑战。其次,合理膳食同样关键,选择如玫瑰花茶、佛手瓜等食物,它们能帮助疏肝理气,尤其玫瑰花茶,其芳香与药效对缓解精神紧张颇有裨益。再者,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或太极拳,这些活动促进气血流通,有利肝气疏浚。通过积极心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我们不仅能促进肝气畅通,还能有效缓解焦虑情绪,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平衡。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改变,蕴含着巨大的康复潜力,助力我们摆脱焦虑的困扰。

“小胖墩”如何科学减肥?不妨去这个专门科室试试

暑假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减重门诊挤满了来看病的“小胖墩”和家长。 10岁的祁蒙在医生的指导下脱鞋站立在人体成分分析仪上,手握仪器把手,仪表盘上显示出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体型判定等信息。 经过一系列检测后,一份专属于祁蒙的减重营养食谱生成,内容具体到每天吃哪些食物,每种多少克。 医生在与小朋友和家长充分沟通生活习惯后,对食谱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祁蒙便开始执行减重计划。 “暑假期间,这样的食谱我们每天都会定制数十份。”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告诉记者。 暑假期间 减重门诊一天接诊100多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这一比率已达10%。 这份报告预计,若不加以遏制,到2030年,我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将达31.8%,学龄前儿童这一比率将达15.6%。 谈及儿童肥胖的危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慢病管理中心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成人病(慢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米杰告诉记者:“儿童肥胖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风险,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 近年来,许多‘成年病’开始出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肥胖是不可低估的诱因; 其次,儿童肥胖容易造成青春期提前发育、性早熟,无论男孩儿女孩儿,过度肥胖都会引起性腺发育的问题; 另外,儿童肥胖还会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骨龄提前,影响身高; 肥胖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肥胖的儿童常常不自信,极端一些的还会有社交障碍。” 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起了减重门诊。 “早年间,北京儿童医院的内分泌科便设有肥胖专业,2014年营养科开设减重门诊,医生团队由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医生组成,每次有1-3名医生坐诊。”闫洁说,“这几年,大众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每到寒暑假,来减重门诊就诊的孩子特别多。平时内分泌科减重门诊日门诊量为二三十人,暑假期间可以达到100多人,营养科减重门诊也从十几人增加到30多人。” 辗转于减重门诊和内分泌门诊的 “小胖墩”们 记者在医院跟诊采访时,经常会看到有的“小胖墩”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门诊,同样也会有孩子从内分泌门诊转到减重门诊。 都是“小胖墩”,为什么会在不同科室间转来转去呢? 闫洁解释说:“许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肥胖是一种病,他们带孩子来医院内分泌门诊看的更多是生殖器过小、生长发育过快或各项身体指标异常,这些看似是其他病症,而实际大多都由肥胖引起,要想治病就得先减重,所以会把他们从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 有些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肥胖问题,带孩子来减重门诊,一测指标,已经有糖尿病、脂肪肝,只能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等专业科室进行专业诊治。” “肥胖会引起很多病,但是家长们往往不会将肥胖看作是一种病。”闫洁感慨。 祁蒙就是由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的。最初他的妈妈带他来治疗骨龄偏大的问题,医生判断孩子骨龄偏大、生长发育过快是由过度肥胖导致,便推荐他到减重门诊就医。 当祁蒙妈妈跟医生沟通调整食谱时,记者询问祁蒙是否有信心减重,祁蒙说没太多信心,“我不想减肥,今天跟妈妈来医院也只是‘被迫营业’”。 闫洁告诉记者,很多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爱吃爱玩,提起减重都比较抗拒。这时,家长的意识就非常重要。“一般家长重视减重的孩子几乎都能减下来”。 每年中考前夕,有很多家长会来医院开体育免考单,每当这时,闫洁都会嘱咐一句,单子可以开,但抽空一定要带孩子过来看肥胖,肥胖不容忽视。 闫洁说:“许多家长对儿童肥胖存在认知误区,他们会觉得胖孩子更有福气。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吃胖点能长个子,等青春期自然就瘦下去了; 听到孩子是胖出来的病就不以为意,觉得瘦下去就没事了,殊不知肥胖会造成机体代谢紊乱,若不及时纠正,孩子也会像成年人一样患高血压、糖尿病及痛风等疾病。” “儿童营养不均衡大多是因为家庭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这些家庭在饮食方面大多存在以下问题:不吃早餐、三餐不固定,经常过多食用肉类、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高能量密度食物,饮食中食物多样性不足,很少吃蔬菜等。”闫洁说,“一些家长自己挺着啤酒肚颐指气使地让孩子减肥,不能身体力行,孩子自然很难减重。” 儿童减重不同于成人减重,儿童需要家长的指导以及整个家庭的支持。因此,儿童减重的重点在于家长要有正确的对于肥胖以及肥胖危害的认知。 困扰家长的难题: 科学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夏露露暑假期间会不定期在减重门诊值班。 她告诉记者,在门诊遇到的肥胖儿童中,有95%都是单纯性肥胖(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肥胖,环境因素包括膳食平衡失调、运动过少、睡眠少、情感忽视)。 总能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 “在确诊肥胖后,许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是吃得太多、太好,营养过剩了。孩子超重肥胖的确是吃出来的,但不是吃得太好,恰恰是因为吃得不好、营养不均衡。”夏露露说。 帮助孩子减重,树立正确认知是前提,更需要有科学的减重知识,这也正是许多家长的困扰——科学的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来自内蒙古的14岁男孩李哲宇,身高不到1.7米,体重91.6公斤。他在妈妈的陪伴下专程到北京儿童医院治疗肥胖。经过半年治疗,如今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81公斤。 在此之前,母子俩在减重这条路上“翻过车”。开始减肥治疗前的半年,李哲宇体检查出尿酸高、脂肪肝以及黑棘皮,母子俩决定一起在家里减肥。 在互联网减重博主的错误指导下,他们每天吃大量蔬菜,一周只吃一顿牛羊肉或鱼肉,结果不仅减重效果不理想,母子俩还双双查出贫血。 李哲宇妈妈告诉网记者,网上的减重知识五花八门,有时看得她眼花缭乱。 她也曾想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给孩子做饭,但因为孩子身体的特殊性,有些推荐食物不能随便吃,而她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替代。 “如何科学地帮孩子减重是我的一大难题。”李哲宇妈妈说。 听说北京儿童医院有减重门诊,李哲宇跟妈妈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闫洁根据李哲宇的身体状况制定了专门的减重食谱并联合中医给予辅助中药药方进行治疗。 闫洁告诉记者:“肥胖的孩子饮食结构过于单一,所以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营养。 我们根据他的身体状况为他定制专属食谱,比如孩子的尿酸高需要少吃大豆制品及海产品,就会将此类食品替换成能够提供同样营养的其他食品。 再配合中药控制孩子的慢性病,中药在减重方面有其独特价值,一般肥胖的孩子体内湿气都比较大,所以根据他的体质通过中药来扶脾祛湿。” “这次减重没有之前那么难以坚持了,妈妈买了一个食品秤,每天按照食谱给我做饭吃,吃得很丰富,没饿着就瘦了。”李哲宇说。 在此后一月一次的复诊中,李哲宇的体重逐渐下降,身体感觉轻盈了许多。 中考前,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李哲宇的体重虽然没有反弹,部分指标还是出现了小范围的反弹。 暑假期间来北京复查,李哲宇的妈妈询问闫洁:“孩子虽然体重降了20斤,但是整个人看着还是虚,皮肤看着更松了。这是怎么回事?” 闫洁解释:“这是很多人减重时都会存在的问题——只强调控制饮食,忽视科学运动。随着体重下降,脂肪和肌肉的分布改变,肌肉量下降,体脂率反而上升。” 据夏露露介绍,儿童肥胖在判断时至少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BMI(身体质量指数)、腰围与身高的比值、体脂率。 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2(m2)。 若BMI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95百分位,属于肥胖(如果将100个同年龄、同性别孩子的BMI指数从高到低排列,前5名便属于肥胖)。 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理想的腰围(cm)/身高(cm)值应小于0.46。 男孩和12岁以下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0%,12岁以上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5%,超出以上范围属于肥胖。 闫洁说:“减重的目标应当是身体指标全面恢复正常,而不是只关注体重的下降。因此当减重到达一定阶段,在控制饮食的情况下,必须要结合科学运动(有氧与无氧运动相结合)。这也正是我们减重门诊的痛点所在。” 儿童减重门诊 还缺一份“运动处方” 提起减重,离不开“管住嘴、迈开腿”。在“管住嘴”方面,减重门诊为患儿制定的食谱非常详细,具体到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量,什么时候吃。 但涉及到“迈开腿”,减重门诊的医生却只能给患儿和家长非常模糊的建议,“建议连续性运动,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 闫洁无奈地表示:“身体指标的全面下降离不开运动,目前医院能提供详细的饮食指导,但缺乏具体的运动干预手段,减重门诊的医生并不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资质。” 什么是运动处方呢? 通俗来说就是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依据参加体育活动者的体质测试结果,比如年龄、性别、个人健康信息、医学检查结果、体育活动的经历以及心肺耐力等信息,用处方的形式制定出系统化、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方案。 可以说,运动处方是改变人们过度依赖药物和手术等医疗干预、忽视人体主动修复能力的错误习惯,养成运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运动损伤及很多亚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 记者了解到,2023年,由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以及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多名专家反复多次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的《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发布,专家共识将运动处方分为:健身运动处方和医疗运动处方。 健身运动处方以健康人群和慢病风险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医疗运动处方以慢病人群、运动损伤人群和围手术期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 明确运动处方制定者须为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执行者为有资质的康复治疗师、运动康复师、运动健康师或健身教练等。 闫洁介绍:“肥胖引起的慢性病不同,减重应当遵循不同的运动处方。 比如高血压人群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运动,不能看别人去练哑铃自己也跟着去练,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因为一使劲,血压瞬间升高就很可能出现心血管问题。 又比如糖尿病人比较适合做有氧运动,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人容易低血糖,因此餐后1小时内避免运动,而早晨起来的空腹运动也是禁忌,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运动时段的选择。”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在培训有运动处方资质的人员,但是他们不能进入医院与医生共同服务慢病患者。而大多数医生只能给患者提出运动的‘建议’,而非科学的‘运动处方’。” 闫洁告诉记者,体育部门的全民健身工作者、体育健身机构人员又不具备慢性病的医学知识。 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去运动,却因为缺乏运动处方专业知识及科学健身的技能和体验,无法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运动处方;健身教练教你如何跑步,却不知道有健康问题的你真正适合什么运动。 闫洁说:“孩子减重需要家、校、医、体的共同协作。 当前,‘体医融合’作为一项国策已被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把‘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了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突出位置。 ‘体医融合’代表了健康促进新趋势的理念,江苏省已经开展体卫融合在社区医院服务慢性病患者,效果显著。 但就减重门诊来说,要想将其充分融合发挥1+1>2的作用,还有待更深入地探索。” 而这也是闫洁正在做的事情,“我们联合业内多名专家正在申请行业标准——体医融合儿童青少年减重门诊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闫洁说,希望未来跟体育部门展开合作,共同推进运动处方进临床,那时,“小胖墩”走进减重门诊,就会拿到专属、定制的减重食谱与运动处方,一步到位实现“管住嘴、迈开腿”。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其中在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方面,提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 到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少于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及以上。 在实施合理膳食行动方面,到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于5%。 临近开学,孩子们的生活作息逐渐规律起来,这对于减重很重要。闫洁嘱咐家长与孩子,减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 暑期减重效果好的孩子需要家长持续监管饮食和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课后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保证每天有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 暑期减重效果不好的孩子不要气馁,家长帮助孩子重新制定减重计划,规律三餐,餐食定量,不吃零食、不喝饮料,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早睡早起;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定期监测体重、腰围和身高变化,提升减重计划的执行力。 相信在家、校、医、体的共同努力下,减重将不再成为一件难事。 来源:央视网

“小胖墩”如何科学减肥?不妨去这个专门科室试试

来源:央视网 暑假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减重门诊挤满了来看病的“小胖墩”和家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减重门诊诊室里,患儿在医生的帮助下站上人体成分分析仪。来源:中国青年报 10岁的祁蒙在医生的指导下脱鞋站立在人体成分分析仪上,手握仪器把手,仪表盘上显示出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体型判定等信息。 经过一系列检测后,一份专属于祁蒙的减重营养食谱生成,内容具体到每天吃哪些食物,每种多少克。 医生在与小朋友和家长充分沟通生活习惯后,对食谱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祁蒙便开始执行减重计划。 “暑假期间,这样的食谱我们每天都会定制数十份。”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告诉记者。 暑假期间 减重门诊一天接诊100多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这一比率已达10%。 这份报告预计,若不加以遏制,到2030年,我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将达31.8%,学龄前儿童这一比率将达15.6%。 谈及儿童肥胖的危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慢病管理中心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成人病(慢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米杰告诉记者:“儿童肥胖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风险,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 近年来,许多‘成年病’开始出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肥胖是不可低估的诱因; 其次,儿童肥胖容易造成青春期提前发育、性早熟,无论男孩儿女孩儿,过度肥胖都会引起性腺发育的问题; 另外,儿童肥胖还会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骨龄提前,影响身高; 肥胖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肥胖的儿童常常不自信,极端一些的还会有社交障碍。” 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起了减重门诊。 “早年间,北京儿童医院的内分泌科便设有肥胖专业,2014年营养科开设减重门诊,医生团队由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医生组成,每次有1-3名医生坐诊。”闫洁说,“这几年,大众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每到寒暑假,来减重门诊就诊的孩子特别多。平时内分泌科减重门诊日门诊量为二三十人,暑假期间可以达到100多人,营养科减重门诊也从十几人增加到30多人。” 辗转于减重门诊和内分泌门诊的 “小胖墩”们 记者在医院跟诊采访时,经常会看到有的“小胖墩”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门诊,同样也会有孩子从内分泌门诊转到减重门诊。 都是“小胖墩”,为什么会在不同科室间转来转去呢? 闫洁解释说:“许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肥胖是一种病,他们带孩子来医院内分泌门诊看的更多是生殖器过小、生长发育过快或各项身体指标异常,这些看似是其他病症,而实际大多都由肥胖引起,要想治病就得先减重,所以会把他们从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 有些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肥胖问题,带孩子来减重门诊,一测指标,已经有糖尿病、脂肪肝,只能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等专业科室进行专业诊治。” “肥胖会引起很多病,但是家长们往往不会将肥胖看作是一种病。”闫洁感慨。 祁蒙就是由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的。最初他的妈妈带他来治疗骨龄偏大的问题,医生判断孩子骨龄偏大、生长发育过快是由过度肥胖导致,便推荐他到减重门诊就医。 当祁蒙妈妈跟医生沟通调整食谱时,记者询问祁蒙是否有信心减重,祁蒙说没太多信心,“我不想减肥,今天跟妈妈来医院也只是‘被迫营业’”。 闫洁告诉记者,很多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爱吃爱玩,提起减重都比较抗拒。这时,家长的意识就非常重要。“一般家长重视减重的孩子几乎都能减下来”。 每年中考前夕,有很多家长会来医院开体育免考单,每当这时,闫洁都会嘱咐一句,单子可以开,但抽空一定要带孩子过来看肥胖,肥胖不容忽视。 闫洁说:“许多家长对儿童肥胖存在认知误区,他们会觉得胖孩子更有福气。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吃胖点能长个子,等青春期自然就瘦下去了; 听到孩子是胖出来的病就不以为意,觉得瘦下去就没事了,殊不知肥胖会造成机体代谢紊乱,若不及时纠正,孩子也会像成年人一样患高血压、糖尿病及痛风等疾病。” “儿童营养不均衡大多是因为家庭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这些家庭在饮食方面大多存在以下问题:不吃早餐、三餐不固定,经常过多食用肉类、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高能量密度食物,饮食中食物多样性不足,很少吃蔬菜等。”闫洁说,“一些家长自己挺着啤酒肚颐指气使地让孩子减肥,不能身体力行,孩子自然很难减重。” 儿童减重不同于成人减重,儿童需要家长的指导以及整个家庭的支持。因此,儿童减重的重点在于家长要有正确的对于肥胖以及肥胖危害的认知。 困扰家长的难题: 科学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夏露露暑假期间会不定期在减重门诊值班。 她告诉记者,在门诊遇到的肥胖儿童中,有95%都是单纯性肥胖(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肥胖,环境因素包括膳食平衡失调、运动过少、睡眠少、情感忽视)。 总能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 “在确诊肥胖后,许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是吃得太多、太好,营养过剩了。孩子超重肥胖的确是吃出来的,但不是吃得太好,恰恰是因为吃得不好、营养不均衡。”夏露露说。 帮助孩子减重,树立正确认知是前提,更需要有科学的减重知识,这也正是许多家长的困扰——科学的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来自内蒙古的14岁男孩李哲宇,身高不到1.7米,体重91.6公斤。他在妈妈的陪伴下专程到北京儿童医院治疗肥胖。经过半年治疗,如今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81公斤。 在此之前,母子俩在减重这条路上“翻过车”。开始减肥治疗前的半年,李哲宇体检查出尿酸高、脂肪肝以及黑棘皮,母子俩决定一起在家里减肥。 在互联网减重博主的错误指导下,他们每天吃大量蔬菜,一周只吃一顿牛羊肉或鱼肉,结果不仅减重效果不理想,母子俩还双双查出贫血。 李哲宇妈妈告诉网记者,网上的减重知识五花八门,有时看得她眼花缭乱。 她也曾想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给孩子做饭,但因为孩子身体的特殊性,有些推荐食物不能随便吃,而她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替代。 “如何科学地帮孩子减重是我的一大难题。”李哲宇妈妈说。 听说北京儿童医院有减重门诊,李哲宇跟妈妈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闫洁根据李哲宇的身体状况制定了专门的减重食谱并联合中医给予辅助中药药方进行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为14岁男孩李哲宇制定的减重营养食谱。来源:中国青年报 闫洁告诉记者:“肥胖的孩子饮食结构过于单一,所以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营养。 我们根据他的身体状况为他定制专属食谱,比如孩子的尿酸高需要少吃大豆制品及海产品,就会将此类食品替换成能够提供同样营养的其他食品。 再配合中药控制孩子的慢性病,中药在减重方面有其独特价值,一般肥胖的孩子体内湿气都比较大,所以根据他的体质通过中药来扶脾祛湿。” “这次减重没有之前那么难以坚持了,妈妈买了一个食品秤,每天按照食谱给我做饭吃,吃得很丰富,没饿着就瘦了。”李哲宇说。 在此后一月一次的复诊中,李哲宇的体重逐渐下降,身体感觉轻盈了许多。 中考前,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李哲宇的体重虽然没有反弹,部分指标还是出现了小范围的反弹。 暑假期间来北京复查,李哲宇的妈妈询问闫洁:“孩子虽然体重降了20斤,但是整个人看着还是虚,皮肤看着更松了。这是怎么回事?” 闫洁解释:“这是很多人减重时都会存在的问题——只强调控制饮食,忽视科学运动。随着体重下降,脂肪和肌肉的分布改变,肌肉量下降,体脂率反而上升。” 据夏露露介绍,儿童肥胖在判断时至少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BMI(身体质量指数)、腰围与身高的比值、体脂率。 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2(m2)。 若BMI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95百分位,属于肥胖(如果将100个同年龄、同性别孩子的BMI指数从高到低排列,前5名便属于肥胖)。 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理想的腰围(cm)/身高(cm)值应小于0.46。 男孩和12岁以下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0%,12岁以上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5%,超出以上范围属于肥胖。 闫洁说:“减重的目标应当是身体指标全面恢复正常,而不是只关注体重的下降。因此当减重到达一定阶段,在控制饮食的情况下,必须要结合科学运动(有氧与无氧运动相结合)。这也正是我们减重门诊的痛点所在。” 儿童减重门诊 还缺一份“运动处方” 提起减重,离不开“管住嘴、迈开腿”。在“管住嘴”方面,减重门诊为患儿制定的食谱非常详细,具体到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量,什么时候吃。 但涉及到“迈开腿”,减重门诊的医生却只能给患儿和家长非常模糊的建议,“建议连续性运动,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 闫洁无奈地表示:“身体指标的全面下降离不开运动,目前医院能提供详细的饮食指导,但缺乏具体的运动干预手段,减重门诊的医生并不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资质。” 什么是运动处方呢? 通俗来说就是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依据参加体育活动者的体质测试结果,比如年龄、性别、个人健康信息、医学检查结果、体育活动的经历以及心肺耐力等信息,用处方的形式制定出系统化、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方案。 可以说,运动处方是改变人们过度依赖药物和手术等医疗干预、忽视人体主动修复能力的错误习惯,养成运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运动损伤及很多亚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 记者了解到,2023年,由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以及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多名专家反复多次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的《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发布,专家共识将运动处方分为:健身运动处方和医疗运动处方。 健身运动处方以健康人群和慢病风险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医疗运动处方以慢病人群、运动损伤人群和围手术期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 明确运动处方制定者须为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执行者为有资质的康复治疗师、运动康复师、运动健康师或健身教练等。 闫洁介绍:“肥胖引起的慢性病不同,减重应当遵循不同的运动处方。 比如高血压人群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运动,不能看别人去练哑铃自己也跟着去练,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因为一使劲,血压瞬间升高就很可能出现心血管问题。 又比如糖尿病人比较适合做有氧运动,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人容易低血糖,因此餐后1小时内避免运动,而早晨起来的空腹运动也是禁忌,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运动时段的选择。”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在培训有运动处方资质的人员,但是他们不能进入医院与医生共同服务慢病患者。而大多数医生只能给患者提出运动的‘建议’,而非科学的‘运动处方’。” 闫洁告诉记者,体育部门的全民健身工作者、体育健身机构人员又不具备慢性病的医学知识。 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去运动,却因为缺乏运动处方专业知识及科学健身的技能和体验,无法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运动处方;健身教练教你如何跑步,却不知道有健康问题的你真正适合什么运动。 闫洁说:“孩子减重需要家、校、医、体的共同协作。 当前,‘体医融合’作为一项国策已被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把‘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了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突出位置。 ‘体医融合’代表了健康促进新趋势的理念,江苏省已经开展体卫融合在社区医院服务慢性病患者,效果显著。 但就减重门诊来说,要想将其充分融合发挥1+1>2的作用,还有待更深入地探索。” 而这也是闫洁正在做的事情,“我们联合业内多名专家正在申请行业标准——体医融合儿童青少年减重门诊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闫洁说,希望未来跟体育部门展开合作,共同推进运动处方进临床,那时,“小胖墩”走进减重门诊,就会拿到专属、定制的减重食谱与运动处方,一步到位实现“管住嘴、迈开腿”。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其中在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方面,提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 到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少于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及以上。 在实施合理膳食行动方面,到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于5%。 临近开学,孩子们的生活作息逐渐规律起来,这对于减重很重要。闫洁嘱咐家长与孩子,减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 暑期减重效果好的孩子需要家长持续监管饮食和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课后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保证每天有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 暑期减重效果不好的孩子不要气馁,家长帮助孩子重新制定减重计划,规律三餐,餐食定量,不吃零食、不喝饮料,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早睡早起;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定期监测体重、腰围和身高变化,提升减重计划的执行力。 相信在家、校、医、体的共同努力下,减重将不再成为一件难事。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