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C
Munich
Wednesday, May 7, 2025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TAG

营养

9月7日白露,顺应季节多吃“3菜2果”,忌1事,营养润燥,安稳过秋天

夏秋之间的更替在秋季的前两个节气还不算明显,不过眼下白露将至,这算得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不仅意味着夏季暑热的消失,还是天气渐凉的重要标志,温度下降的速度逐渐加快。露为寒冷气候的产物,所以白露节气还意味着寒气的增长。进入白露以后,要随时注意气候的改变增减衣物,以免在快速变化的温度中着凉感冒。 应季而食四个字在节气更替中显得更加重要,进入白露节气,可以多吃些应季的蔬菜水果,一来可以打开食欲,丰富营养,增强体质,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干燥气候所带来的不适之感。9月7日进白露,顺应季节不妨多吃3菜2果,忌1事,合理调整,安稳舒适过秋天,记得叮嘱家人。 多吃3菜 茭白 秋季的时令蔬菜中,水中“鲜”是不可或缺的一大类,其味道鲜美甘甜,是秋季才有的味道。茭白为“水八仙”之一,其源自古代,亦菜亦药,富含氨基酸,维生素B族,维E,糖类,纤维素等,有助于清热润燥,补虚健体,通便排毒等。 推荐吃法:鱼香茭白 1、茭白两根,剥掉外皮后,冲洗干净,切成细丝。另外准备好鱼香菜肴的两样配菜,胡萝卜和木耳丝,同时备些葱丝姜蓉。 2、里脊肉或是鸡肉切成细条,加生抽,淀粉搅匀腌制。另外调上个鱼香汁,生抽,蚝油,醋和糖,调到自己满意的味道。 3、起锅烧油,等待油温升起来后,将肉丝倒进去,快速扒拉,一分钟左右就断生了,立即盛出来。 4、葱丝姜蓉下锅炒香,放入三样丝,淋入料汁,大火快炒一两分钟,食材熟了,放入肉丝继续炒匀后,马上出锅。 芋头 秋天的白色食物非常多,这正是大自然在帮助我们适应气候的变化。白色食物有助于润肺,补脾,健胃等。芋头便是这个季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白色食物,其富含多糖,B类维生素,烟酸以及钾,镁,铁等离子,有助于补中益气,健脾生津,调节免疫力等。 推荐吃法:炒芋头 1、荔浦芋头200克左右,在削皮时最好戴上手套,一年粘液质解馋皮肤红痒。接着洗干净,切成大块。 2、首先在锅中烧宽水,沸腾之后放芋头到其中,煮五六分钟左右,直到其充分熟透时捞起控干。 3、锅底淋少许油,放入蒜蓉姜丝,逐渐煸出香味,放入芋头进去,同时调蚝油,红烧酱油各少许,然后快速翻炒使其入味,最后撒些香葱即可。 秋葵 在秋日的蔬菜中,秋葵总是容易被人们忽略,其实它可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蔬菜。其富含糖类,胡萝卜素,维C,维K,以及钙,铁,锌,硒等,有助于补充营养,改善贫血,润肤美颜,增强抵抗力等。 推荐吃法:秋葵炒蛋 1、适量的秋葵逐一搓洗干净,接着放到沸水中煮半分钟的时间,其颜色变深时快速捞起。 2、通过过凉的方式使其降温,切成小丁。 3、起锅烧油,先将秋葵放进去,快速翻炒几下,继而淋入蛋液。 4、撒点盐到锅里,接着通过翻炒,使鸡蛋裹到秋葵表面,不再有蛋液时,撒上枸杞立即装盘。 多吃2果 葡萄 葡萄是一种赏味期比较长的水果,从夏天一直可以吃到深秋时节,尤其是秋天的葡萄,最是芳香甜美。当然其更是一种对我们身体有益的水果,富含多种抗氧化成分,糖类,有机酸以及铁,钾,磷等,有助于保护心血管,缓解疲劳,生津润肺,补益气血,滋润肌肤等。我们可以每天吃上几颗,或是煮水喝。 苹果 苹果号称“全科营养水果”,这个时节又可以吃起来了。其口感酥脆,香甜多汁,富含维C,类黄酮,纤维素,镁,锌,铁,硫等,有助于缓解疲劳,安神宁心,促进代谢,补充脑力等等。从现在开始,可以每天吃上一个了。蒸一蒸或是煮一煮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忌1事 进入白露时节,气温下降的幅度会更加明显,尤其是到了晚上,凉爽之意扑面而来。秋风吹来虽然舒爽惬意,但是越是到了深夜,寒凉之气也会越浓。所以我们在睡觉前最好将窗户关上,以免夜风直吹而着凉感冒。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欢迎大家点赞,收藏和转发!感谢您的支持!

吃猪油好,还是吃大豆油好?不同的油要怎么选择?医生告诉你答案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分享更多的专业健康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感谢您的支持。 为什么人们总在挑选食用油时如此纠结?是因为不同的油脂其实关系到每天饮食的健康大计。 在这片关于食用油的选择之海中,有两种油尤为常见,却常常让人们左右为难:猪油和大豆油。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且让医学科普更加生动有趣,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临床案例来一探究竟。 小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每天的快乐就是为家人准备美味的饭菜。然而,近来她听到周围的朋友们在讨论,说猪油可能会对身体不好,而大豆油则被标榜为更健康的选择。 有一天,小美陪着儿子小强去医院做常规的健康检查。在候诊的间隙,她决定向医生求证这个问题。 李医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擅长儿科及营养学,她的医生生涯已有数十年之久。 在处理各种儿科疾病的同时,她也积累了丰富的饮食营养知识。小美认为,如果有谁能解决她的困惑,那一定是李医生了。 当小美提出她的问题时,李医生微微一笑,似乎对这类问题已经司空见惯。 她先是详细询问了小美家里的烹饪习惯,包括通常用什么油烹饪,家庭成员是否有特殊的健康问题等。 了解了小美家的情况后,李医生开始解释说:“小美,你知道吗,其实每种油脂都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使用场景,而猪油和大豆油也不例外。” 李医生接着解释,猪油虽然历史悠久,但在现代饮食中常常被视为不健康的,这主要是因为猪油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然而,猪油也有其优点,比如能给食物带来更浓郁的风味,而且其所含的维生素D和不饱和脂肪酸对身体也有益处。 关于大豆油,李医生则指出,这是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尤其是亚麻酸,对维持心血管健康极为有益。 不过,也有研究指出,如果我们自身过量摄入这些高度不饱和的植物油,可能会增加体内的氧化压力,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在详细解释了这两种油的营养特性和适用场景后,李医生建议小美根据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烹饪习惯来选择合适的油。 同时,李医生也强调,适量多样化是关键,过分依赖任何一种油脂都不是最佳选择。 李医生的解释让小美豁然开朗,她明白了选择食用油不仅仅是看它的营养价值,更要结合家庭的具体需求和健康状况。 这次的交流不仅解决了她心中的疑惑,也让她对如何更科学地为家人准备饭菜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时候,小强的检查结果也出来了,李医生检查了结果,确认小强的身体状况良好。 小美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她感激地向李医生道谢,心里暗暗决定,回家后要好好规划一下家庭的饮食结构,尽可能地为家人提供更健康、更均衡的饮食。 小美在医生李医生的耐心解答后,心中的疑虑已大为缓解,但她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她看着李医生,问道:“李医生,我还有个问题,我听说吃得太清淡也不好,这是真的吗?我们应该如何在家庭饮食中平衡‘清淡’和‘营养’呢?” 李医生笑了笑,这个问题她听得多了。在她多年的医疗经验中,她遇到过很多像小美这样关心家庭饮食的家长。 李医生开始详细解释这个问题:小美,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 现在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吃得清淡’就是健康,但实际上,这个观点有点片面,要知道我们的身体需要多种营养素,这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过分追求低油、低盐的饮食虽然能减少一些健康风险,但也可能导致营养不足。 李医生继续解释:“例如,脂肪虽然常被视为增肥的元凶,但它们是身体必需的能量来源之一,也是某些维生素的重要溶剂。” 李医生看到小美听得很认真,便继续道:“至于盐分,我们的身体确实需要盐来维持电解质平衡和神经传导,但过多则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她又补充了一种独特的观点:“其实,许多人不知道,适量的辛辣食物,如生姜、蒜、辣椒等,不仅可以提升食物的味道,还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当然,这也要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口味偏好来调整。” 看到小美似乎对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医生进一步解释:“其实,平衡饮食不仅仅是简单地‘少油少盐’,更重要的是营养的全面性和适量性。 比如,为家人准备饭菜时,可以尝试多样化的烹饪方法,比如炖、蒸、烤,而不是总是依赖于炒。” 小美听后,对李医生的建议感到非常有帮助,她认为这些信息对她今后的饮食安排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吃猪油好,还是吃大豆油好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于秀婵.慢性心衰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及个体化营养支持改善效果分析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06-14

鸡蛋每周吃够这个量,可以降低两种慢病风险,可惜很多人都吃错了!

鸡蛋看起来平平无奇 但它的营养其实很丰富~ 每周吃够一定数量鸡蛋的人 糖尿病和高血压风险更低 可惜很多人都吃错了 鸡蛋清、鸡蛋黄、鸡蛋壳内膜 又有哪些妙用? 一起来看看吧~ 吃够鸡蛋,两种慢病风险降低 鸡蛋简单易得、食用便捷,富含优质蛋白质、卵磷脂、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2023年,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营养素》(Nutrients)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每周摄入≥5个鸡蛋,患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分别降低28%和32%。 如果同时增加膳食纤维、鱼类和全谷物摄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降低26%~29%;保证乳制品、水果和蔬菜摄入,则会使高血压患病率降低25%~41%。 鸡蛋应该怎么吃? 1.吃多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一般成年人群每周可摄入300~350克蛋类,健康人群每天吃一个全蛋,是比较合理的。 2.怎么吃? 水煮蛋口味清淡,不需要额外加入油盐,营养保留全面,好消化好吸收,好吃又健康。鸡蛋汤、蒸鸡蛋羹、水煮荷包蛋也是不错的吃法。 3.什么时候吃? 早餐是吃鸡蛋的“最佳时间”。一方面,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人体需要补充营养,鸡蛋能迅速补充消耗掉的营养。另一方面,早上吃鸡蛋,全天热量摄入更低,有利于控制体重。 4.哪些人需控制鸡蛋摄入量? 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高风险人群,注意对胆固醇摄入量加以限制,可隔天吃1个鸡蛋。 对于婴幼儿来说,鸡蛋易消化,但为了避免呛噎,尽量做成蛋羹或是蛋花食用,更为妥帖。尤其是蒸蛋羹,可很好地补充身体快速生长所需的氨基酸。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肠胃的吸收功能较弱,鸡蛋相对肉类比较好消化,且富含蛋白质,非常适合。《本草纲目》中也说:“卵黄能补血”“卵则兼理气血”,老年人适量吃鸡蛋是有益健康的。 鸡蛋吃多了会影响健康么? 就营养而言,摄入过多鸡蛋,不但蛋白质不能很好地吸收,而且还会过多地摄入蛋黄中的胆固醇,长期下去可能会引起血脂增高。 对于健身、减肥人士而言,为了维持身材,运动量较大,需要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同时他们对脂肪的摄入要求又比较严格。因此,这类人每天可以多吃几个鸡蛋,最好多吃蛋白,少吃蛋黄。不过,鸡蛋缺乏维生素C,所以,最好搭配番茄、青椒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一起吃。 鸡蛋不仅可当作食物,也可以入药 《本草纲目》言:“卵白象天,其气清,其性微寒;卵黄象地,其气浑,其性温;卵则兼黄白而用之,其性平。精不足者补之以气,故卵白能清气,治伏热、目赤、咽痛诸疾;形不足者补之以味,故卵黄能补血,治下痢、胎产诸疾;卵则兼理气血,故治上列诸疾也。” 《本草便读》言:“鸡子生凉熟温,内黄外白,入心肺,宁神定魄。和合熟食,亦能补益脾胃。生冲服之,可以养心营,可以退虚热。” 可见蛋白性微寒,蛋黄性温,蛋黄、蛋白合食性平,共补气血。 鸡蛋外用是个宝 鸡蛋清美容 古代有用鸡蛋清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轻度烧烫伤等记载,鸡蛋清也可用于美容。 早在明代《普济方》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鸡子一枚,开孔,去黄留白,入金华胭脂,及桑砌少许……以涂面。洗之不落,半年尚红也。” 热衷于做美容的人都有过用鸡蛋清自制面膜的经历。一个蛋清配上半盒牛奶、一勺蜂蜜,敷上10 分钟再洗掉,皮肤就会变得白嫩紧致。但操作时如果没有洗干净脸和手,再涂上牛奶、蜂蜜,更容易滋生细菌,面部就会变成一个细菌培养皿。所以自制面膜要尽快使用,用不完也要丢掉。面部有痤疮以及开放性伤口的人不宜使用,以免感染。 蛋黄油治湿疹 鸡蛋黄除了吃,还可以通过炒制成为治疗湿疹、水火烫伤等皮肤疾患的外用药。蛋黄油是取禽类蛋(鸡蛋、鸭蛋、鹅蛋均可)的蛋黄,经熬制后取油制成。《太平圣惠方》《集验方》《本草纲目》中均有对蛋黄油制作方法、功效的记载,其对痤疮、烫伤、黄水疮、瘢痕、酒糟鼻等病均有一定疗效。 蛋黄油使用宜忌 蛋黄油止痒效果好,只需消毒局部皮肤后,涂抹在患处,一天3~4次即可。蛋黄出油量较少,一只蛋黄约能炒出2~3毫升油;因其保质期较短,即使是放入冰箱冷藏,1周左右就会变质,所以不建议一次制作太多。 涂抹蛋黄油治疗烫伤,只适用于烫伤面积小、程度轻者,如寻常做饭时的轻度烫伤。对于烫伤面积大、起疱,有皮肤破损者,应及时就医,不建议涂抹自制蛋黄油,有感染的风险。 蛋黄油制作步骤 鸡蛋10个(根据个人需要调整用量) ,消毒空瓶1个。 鸡蛋煮熟后剥出蛋黄,碾碎;将蛋黄放入干净无油、无水渍不粘锅中;开小火,持续翻拌蛋黄,一段时间后,蛋黄变黑、有黑烟产生属正常现象;蛋黄炒至完全焦黑,用锅铲挤压后出油,放置冷却;油凉透后放入消毒的空瓶中,不用时放冰箱冷藏保存。 “凤凰衣”除黑头 “凤凰衣”是鸡蛋壳的内膜。经干燥、炮制后,也可内服或是外用。外用配合其他药物,有治疗疳疮的功效。 而大家常吃的未受精的鸡蛋,其中的薄膜可以用来除黑头。鸡蛋薄膜的一面沾满蛋清,直接敷在鼻子上,待干燥后撕下,与市场上的除黑头鼻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此类通过撕拉毛孔除黑头的方法对皮肤不利,应尽量少用。 让邪气“滚蛋” 民间有一种滚蛋疗法,是选用新鲜的鸡蛋,与艾叶、葱白等药物同煮,熟后用布包裹,于病变部位、经络循行处或穴位处反复滚动以治疗诸多疾病,如风寒感冒、腹痛、消化不良等疾患。 滚蛋还有一种冷滚法,是用洗干净的新鲜鸡蛋直接在患处滚动10~20分钟,起到清热消肿的作用,用于磕碰导致的局部肿痛等。 一般的白水煮鸡蛋,剥过壳之后可以用于滚脸。借助蛋的温热和滚动按摩,刺激面部皮肤与穴位,起到快速消肿的作用。 来源:CCTV生活圈、中国中医药报、《中医健康养生》杂志 编辑:钱鸣 1.癌症晚期!男子崩溃:身体一直很棒 2.这6种食物一旦开封,容易变质!不能只看保质期 3.把白开水变“毒水”!这几种水杯最好赶紧换掉! 如果你想更方便地找到【乔医生】 可以把我们 “设为星标” 步骤很简单↓

维茨之秘:不仅降糖还能减肥,这是什么神奇的糖?

精细加工的食品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生活中。 甜味已经无声无息地成为我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对于那些需要控制体重的人来说, 如何健康地享受甜食成为了一个难题。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一种与体重管理密切相关的 功能性成分 —— L-阿拉伯糖。 L-阿拉伯糖(L-Arabinose)是一种五碳糖,它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植物体内,如木质素、半纤维素和果胶中。 目前,美国医学会已将L-阿拉伯糖列为对抗肥胖的营养补充剂或非处方药;日本卫生劳动省则将L-阿拉伯糖列为用于调节血糖的特殊健康食品添加剂。 中国卫生部也在2008年5月的第12号公告中批准L-阿拉伯糖为新资源食品。 L-阿拉伯糖对健康的益处包括: 01不能被人体吸收 人体内的肠道并不含有能够分解L-阿拉伯糖的酶,因此L-阿拉伯糖不会被人体吸收。 02抑制蔗糖酶的活性 在现代社会,过量的糖分摄入已成为健康问题,可能导致糖尿病、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 L-阿拉伯糖能够抑制蔗糖酶的活性,减少糖分的吸收,减轻身体的代谢负担,从而有助于稳定血糖和控制体重。 03促进肠道健康 虽然L-阿拉伯糖不能被人体吸收,但它可以为肠道中的有益菌提供营养,增加肠道远端的益生菌群,改善肠道环境,促进整个肠道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时,由于L-阿拉伯糖抑制了蔗糖酶的活性,使得蔗糖不被小肠吸收,而是更多地进入肠道远端。 每天积累一些体重管理的知识。 关于这种功能性成分 【L-阿拉伯糖】 你今天学到了吗?

中青报聚焦:暑期爆火的减重门诊还缺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减重门诊诊室里,患儿在医生的帮助下站上人体成分分析仪。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谭思静/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为14岁男孩李哲宇制定的减重营养食谱。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谭思静/摄 暑假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减重门诊挤满了来看病的“小胖墩”和家长。 10岁的祁蒙在医生的指导下脱鞋站立在人体成分分析仪上,手握仪器把手,仪表盘上显示出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体型判定等信息。经过一系列检测后,一份专属于祁蒙的减重营养食谱生成,内容具体到每天吃哪些食物,每种多少克。医生在与小朋友和家长充分沟通生活习惯后,对食谱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祁蒙便开始执行减重计划。 “暑假期间,这样的食谱我们每天都会定制数十份。”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这一比率已达10%。这份报告预计,若不加以遏制,到2030年,我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将达31.8%,学龄前儿童这一比率将达15.6%。 谈及儿童肥胖的危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慢病管理中心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成人病(慢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米杰告诉记者:“儿童肥胖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风险,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近年来,许多‘成年病’开始出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肥胖是不可低估的诱因;其次,儿童肥胖容易造成青春期提前发育、性早熟,无论男孩儿女孩儿,过度肥胖都会引起性腺发育的问题;另外,儿童肥胖还会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骨龄提前,影响身高;肥胖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肥胖的儿童常常不自信,极端一些的还会有社交障碍。” 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起了减重门诊。“早年间,北京儿童医院的内分泌科便设有肥胖专业,2014年营养科开设减重门诊,医生团队由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医生组成,每次有1-3名医生坐诊。”闫洁说,“这几年,大众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每到寒暑假,来减重门诊就诊的孩子特别多。平时内分泌科减重门诊日门诊量为二三十人,暑假期间可以达到100多人,营养科减重门诊也从十几人增加到30多人。” 辗转于减重门诊和内分泌门诊的“小胖墩”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医院跟诊采访时,经常会看到有的“小胖墩”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门诊,同样也会有孩子从内分泌门诊转到减重门诊。都是“小胖墩”,为什么会在不同科室间转来转去呢? 闫洁解释说:“许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肥胖是一种病,他们带孩子来医院内分泌门诊看的更多是生殖器过小、生长发育过快或各项身体指标异常,这些看似是其他病症,而实际大多都由肥胖引起,要想治病就得先减重,所以会把他们从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有些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肥胖问题,带孩子来减重门诊,一测指标,已经有糖尿病、脂肪肝,只能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等专业科室进行专业诊治。” “肥胖会引起很多病,但是家长们往往不会将肥胖看作是一种病。”闫洁感慨。 祁蒙就是由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的。最初他的妈妈带他来治疗骨龄偏大的问题,医生判断孩子骨龄偏大、生长发育过快是由过度肥胖导致,便推荐他到减重门诊就医。 当祁蒙妈妈跟医生沟通调整食谱时,记者询问祁蒙是否有信心减重,祁蒙说没太多信心,“我不想减肥,今天跟妈妈来医院也只是‘被迫营业’”。 闫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很多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爱吃爱玩,提起减重都比较抗拒。这时,家长的意识就非常重要。“一般家长重视减重的孩子几乎都能减下来”。 每年中考前夕,有很多家长会来医院开体育免考单,每当这时,闫洁都会嘱咐一句,单子可以开,但抽空一定要带孩子过来看肥胖,肥胖不容忽视。 “许多家长对儿童肥胖存在认知误区,他们会觉得胖孩子更有福气。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吃胖点能长个子,等青春期自然就瘦下去了;听到孩子是胖出来的病就不以为意,觉得瘦下去就没事了,殊不知肥胖会造成机体代谢紊乱,若不及时纠正,孩子也会像成年人一样患高血压、糖尿病及痛风等疾病。”闫洁说。 “儿童营养不均衡大多是因为家庭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这些家庭在饮食方面大多存在以下问题:不吃早餐、三餐不固定,经常过多食用肉类、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高能量密度食物,饮食中食物多样性不足,很少吃蔬菜等。”闫洁说,“一些家长自己挺着啤酒肚颐指气使地让孩子减肥,不能身体力行,孩子自然很难减重。” 儿童减重不同于成人减重,儿童需要家长的指导以及整个家庭的支持。因此,儿童减重的重点在于家长要有正确的对于肥胖以及肥胖危害的认知。 困扰家长的难题:科学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夏露露暑假期间会不定期在减重门诊值班。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门诊遇到的肥胖儿童中,有95%都是单纯性肥胖(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肥胖,环境因素包括膳食平衡失调、运动过少、睡眠少、情感忽视)。总能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在确诊肥胖后,许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是吃得太多、太好,营养过剩了。孩子超重肥胖的确是吃出来的,但不是吃得太好,恰恰是因为吃得不好、营养不均衡。”夏露露说。 帮助孩子减重,树立正确认知是前提,更需要有科学的减重知识,这也正是许多家长的困扰——科学的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来自内蒙古的14岁男孩李哲宇,身高不到1.7米,体重91.6公斤。他在妈妈的陪伴下专程到北京儿童医院治疗肥胖。经过半年治疗,如今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81公斤。 在此之前,母子俩在减重这条路上“翻过车”。开始减肥治疗前的半年,李哲宇体检查出尿酸高、脂肪肝以及黑棘皮,母子俩决定一起在家里减肥。在互联网减重博主的错误指导下,他们每天吃大量蔬菜,一周只吃一顿牛羊肉或鱼肉,结果不仅减重效果不理想,母子俩还双双查出贫血。 李哲宇妈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网上的减重知识五花八门,有时看得她眼花缭乱。她也曾想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给孩子做饭,但因为孩子身体的特殊性,有些推荐食物不能随便吃,而她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替代。“如何科学地帮孩子减重是我的一大难题。”李哲宇妈妈说。 听说北京儿童医院有减重门诊,李哲宇跟妈妈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闫洁根据李哲宇的身体状况制定了专门的减重食谱并联合中医给予辅助中药药方。 闫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肥胖的孩子饮食结构过于单一,所以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营养。我们根据他的身体状况为他定制专属食谱,比如孩子的尿酸高需要少吃大豆制品及海产品,就会将此类食品替换成能够提供同样营养的其他食品。再配合中药控制孩子的慢性病,中药在减重方面有其独特价值,一般肥胖的孩子体内湿气都比较大,所以根据他的体质通过中药来扶脾祛湿。” “这次减重没有之前那么难以坚持了,妈妈买了一个食品秤,每天按照食谱给我做饭吃,吃得很丰富,没饿着就瘦了。”李哲宇说。在此后一月一次的复诊中,李哲宇的体重逐渐下降,身体感觉轻盈了许多。 中考前,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李哲宇的体重虽然没有反弹,部分指标还是出现了小范围的反弹。暑假期间来北京复查,李哲宇的妈妈询问闫洁:“孩子虽然体重降了20斤,但是整个人看着还是虚,皮肤看着更松了。这是怎么回事?” 闫洁解释:“这是很多人减重时都会存在的问题——只强调控制饮食,忽视科学运动。随着体重下降,脂肪和肌肉的分布改变,肌肉量下降,体脂率反而上升。” 据夏露露介绍,儿童肥胖在判断时至少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BMI(身体质量指数)、腰围与身高的比值、体脂率。 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2(m2)。若BMI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95百分位,属于肥胖(如果将100个同年龄、同性别孩子的BMI指数从高到低排列,前5名便属于肥胖)。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理想的腰围(cm)/身高(cm)值应小于0.46。男孩和12岁以下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0%,12岁以上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5%,超出以上范围属于肥胖。 闫洁说:“减重的目标应当是身体指标全面恢复正常,而不是只关注体重的下降。因此当减重到达一定阶段,在控制饮食的情况下,必须要结合科学运动(有氧与无氧运动相结合)。这也正是我们减重门诊的痛点所在。” 儿童减重门诊还缺一份“运动处方” 提起减重,离不开“管住嘴、迈开腿”。在“管住嘴”方面,减重门诊为患儿制定的食谱非常详细,具体到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量,什么时候吃。但涉及到“迈开腿”,减重门诊的医生却只能给患儿和家长非常模糊的建议,“建议连续性运动,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 闫洁无奈地表示:“身体指标的全面下降离不开运动,目前医院能提供详细的饮食指导,但缺乏具体的运动干预手段,减重门诊的医生并不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资质。” 什么是运动处方呢?通俗来说就是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依据参加体育活动者的体质测试结果,比如年龄、性别、个人健康信息、医学检查结果、体育活动的经历以及心肺耐力等信息,用处方的形式制定出系统化、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方案。可以说,运动处方是改变人们过度依赖药物和手术等医疗干预、忽视人体主动修复能力的错误习惯,养成运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运动损伤及很多亚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 记者了解到,2023年,由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以及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多名专家反复多次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的《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发布,专家共识将运动处方分为:健身运动处方和医疗运动处方。健身运动处方以健康人群和慢病风险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医疗运动处方以慢病人群、运动损伤人群和围手术期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明确运动处方制定者须为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执行者为有资质的康复治疗师、运动康复师、运动健康师或健身教练等。 闫洁介绍:“肥胖引起的慢性病不同,减重应当遵循不同的运动处方。比如高血压人群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运动,不能看别人去练哑铃自己也跟着去练,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因为一使劲,血压瞬间升高就很可能出现心血管问题。又比如糖尿病人比较适合做有氧运动,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人容易低血糖,因此餐后1小时内避免运动,而早晨起来的空腹运动也是禁忌,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运动时段的选择。”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在培训有运动处方资质的人员,但是他们不能进入医院与医生共同服务慢病患者。而大多数医生只能给患者提出运动的‘建议’,而非科学的‘运动处方’。”闫洁告诉记者,体育部门的全民健身工作者、体育健身机构人员又不具备慢性病的医学知识。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去运动,却因为缺乏运动处方专业知识及科学健身的技能和体验,无法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运动处方;健身教练教你如何跑步,却不知道有健康问题的你真正适合什么运动。 闫洁说:“孩子减重需要家、校、医、体的共同协作。当前,‘体医融合’作为一项国策已被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把‘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了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突出位置。‘体医融合’代表了健康促进新趋势的理念,江苏省已经开展体卫融合在社区医院服务慢性病患者,效果显著。但就减重门诊来说,要想将其充分融合发挥1+1>2的作用,还有待更深入地探索。” 而这也是闫洁正在做的事情,“我们联合业内多名专家正在申请行业标准——体医融合儿童青少年减重门诊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闫洁说,希望未来跟体育部门展开合作,共同推进运动处方进临床,那时,“小胖墩”走进减重门诊,就会拿到专属、定制的减重食谱与运动处方,一步到位实现“管住嘴、迈开腿”。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其中在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方面,提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到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少于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及以上。在实施合理膳食行动方面,到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于5%。 临近开学,孩子们的生活作息逐渐规律起来,这对于减重很重要。闫洁嘱咐家长与孩子,减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暑期减重效果好的孩子需要家长持续监管饮食和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课后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保证每天有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暑期减重效果不好的孩子不要气馁,家长帮助孩子重新制定减重计划,规律三餐,餐食定量,不吃零食、不喝饮料,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早睡早起;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定期监测体重、腰围和身高变化,提升减重计划的执行力。相信在家、校、医、体的共同努力下,减重将不再成为一件难事。 (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文中祁蒙、李哲宇为化名)

米饭里加这些东西,等于运动1小时,1周能瘦5斤,还能治疗便秘!

米饭可是咱们中国人的主食,里面含有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很多人都提倡低碳水减肥,所以大家会很害怕吃米饭。然而不吃米饭并不是减肥的明智之选,那么如何吃米饭能减肥呢?很简单,只要做米饭的时候加以下食物,就可以帮助你减肥。降低的热量,等于轻运动1小时消耗的热量,坚持下去1周可以瘦5斤,还能治疗便秘! 为什么要吃米饭?碳水化合物对我们减肥的重要性 纽约肥胖中心通过调查表明了影响体重最关键的是热量,而不是碳水化合物。如果长期不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身体会去消耗更多的蛋白质,以此来保证身体正常运转。但这样会破坏蛋白质原本再人体内承担修补肌肉和身体其他组织的能力。蛋白质的减少就意味着肌肉不断减少,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就会不断的降低,长此以往你就变成了易胖体质,想再瘦下来就困难了。 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燃烧的催化剂,没了这个催化剂,想瘦下去的几率可就变小了。 我们常吃的米属于精米,这些米经过加工后有不少营养物质流失了,剩下较多的则是碳水化合物。想要吃米饭减肥,那你的米饭里需要加以下食物。 米饭中应加入糙米、黑米 1、糙米对肥胖和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能有效的调节体内新陈代谢,内分泌异常等; 2、糙米能治疗贫血; 3.糙米能治疗便秘,净化血液,因而有强化体质的作用; 4.胚芽中富含的维生素E能促进血液循环,有效维护全身机能; 5.糙米能使细胞功能转为正常,保持内分泌平衡; 1、黑米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钙、磷、钾、镁、铁、锌等营养黑米元素,营养丰富; 2.黑米具有清除自由基、改善缺铁性贫血、抗应激反应以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 3.黑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维持血管正常渗透压,减轻血管脆性,防止血管破裂和止血; 4.黑米有抗菌,降低血压、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效; 5.黑米还具有改善心肌营养,降低心肌耗氧量等功效。 米饭中加这两种食物,能够增加米饭的营养成分,还能增加米饭的饱腹感,使其减肥效果更佳。 米饭中应加入豆类食物有助于减肥 你可以选择红豆、黄豆、豌豆等含蛋白质丰富的豆类。蛋白质可以有效的抑制饥饿激素,其能力要比糖类强,并且豆类食物中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 加入这些豆类不仅降低了热量,还增强了米饭的饱腹感。 米饭中应加入高纤维素蔬菜,可以增强减肥效果 1、蔬菜的热量很低,而且膳食纤维的含量又极高,加入米饭中,不仅饱腹感强还营养丰富。 2、米饭中加入蔬菜不仅好吃还增加了许多营养,使减肥效果变得更好。 3、蔬菜很容易就煮熟了,所以等米饭快熟的时候再把蔬菜放进去蒸,这样不会破坏蔬菜的营养。 以上就是降低米饭热量的减肥方法,对于懒人来说,此方法还是不错的呢!有便秘的人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哦!

暑期爆火的减重门诊还缺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减重门诊诊室里,患儿在医生的帮助下站上人体成分分析仪。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为14岁男孩李哲宇制定的减重营养食谱。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摄 暑假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减重门诊挤满了来看病的“小胖墩”和家长。 10岁的祁蒙在医生的指导下脱鞋站立在人体成分分析仪上,手握仪器把手,仪表盘上显示出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体型判定等信息。经过一系列检测后,一份专属于祁蒙的减重营养食谱生成,内容具体到每天吃哪些食物,每种多少克。医生在与小朋友和家长充分沟通生活习惯后,对食谱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祁蒙便开始执行减重计划。 “暑假期间,这样的食谱我们每天都会定制数十份。”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这一比率已达10%。这份报告预计,若不加以遏制,到2030年,我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将达31.8%,学龄前儿童这一比率将达15.6%。 谈及儿童肥胖的危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慢病管理中心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成人病(慢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米杰告诉记者:“儿童肥胖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风险,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近年来,许多‘成年病’开始出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肥胖是不可低估的诱因;其次,儿童肥胖容易造成青春期提前发育、性早熟,无论男孩儿女孩儿,过度肥胖都会引起性腺发育的问题;另外,儿童肥胖还会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骨龄提前,影响身高;肥胖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肥胖的儿童常常不自信,极端一些的还会有社交障碍。” 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起了减重门诊。“早年间,北京儿童医院的内分泌科便设有肥胖专业,2014年营养科开设减重门诊,医生团队由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医生组成,每次有1-3名医生坐诊。”闫洁说,“这几年,大众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每到寒暑假,来减重门诊就诊的孩子特别多。平时内分泌科减重门诊日门诊量为二三十人,暑假期间可以达到100多人,营养科减重门诊也从十几人增加到30多人。” 辗转于减重门诊和内分泌门诊的“小胖墩”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医院跟诊采访时,经常会看到有的“小胖墩”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门诊,同样也会有孩子从内分泌门诊转到减重门诊。都是“小胖墩”,为什么会在不同科室间转来转去呢? 闫洁解释说:“许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肥胖是一种病,他们带孩子来医院内分泌门诊看的更多是生殖器过小、生长发育过快或各项身体指标异常,这些看似是其他病症,而实际大多都由肥胖引起,要想治病就得先减重,所以会把他们从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有些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肥胖问题,带孩子来减重门诊,一测指标,已经有糖尿病、脂肪肝,只能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等专业科室进行专业诊治。” “肥胖会引起很多病,但是家长们往往不会将肥胖看作是一种病。”闫洁感慨。 祁蒙就是由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的。最初他的妈妈带他来治疗骨龄偏大的问题,医生判断孩子骨龄偏大、生长发育过快是由过度肥胖导致,便推荐他到减重门诊就医。 当祁蒙妈妈跟医生沟通调整食谱时,记者询问祁蒙是否有信心减重,祁蒙说没太多信心,“我不想减肥,今天跟妈妈来医院也只是‘被迫营业’”。 闫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很多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爱吃爱玩,提起减重都比较抗拒。这时,家长的意识就非常重要。“一般家长重视减重的孩子几乎都能减下来”。 每年中考前夕,有很多家长会来医院开体育免考单,每当这时,闫洁都会嘱咐一句,单子可以开,但抽空一定要带孩子过来看肥胖,肥胖不容忽视。 “许多家长对儿童肥胖存在认知误区,他们会觉得胖孩子更有福气。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吃胖点能长个子,等青春期自然就瘦下去了;听到孩子是胖出来的病就不以为意,觉得瘦下去就没事了,殊不知肥胖会造成机体代谢紊乱,若不及时纠正,孩子也会像成年人一样患高血压、糖尿病及痛风等疾病。”闫洁说。 “儿童营养不均衡大多是因为家庭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这些家庭在饮食方面大多存在以下问题:不吃早餐、三餐不固定,经常过多食用肉类、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高能量密度食物,饮食中食物多样性不足,很少吃蔬菜等。”闫洁说,“一些家长自己挺着啤酒肚颐指气使地让孩子减肥,不能身体力行,孩子自然很难减重。” 儿童减重不同于成人减重,儿童需要家长的指导以及整个家庭的支持。因此,儿童减重的重点在于家长要有正确的对于肥胖以及肥胖危害的认知。 困扰家长的难题:科学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夏露露暑假期间会不定期在减重门诊值班。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门诊遇到的肥胖儿童中,有95%都是单纯性肥胖(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肥胖,环境因素包括膳食平衡失调、运动过少、睡眠少、情感忽视)。总能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在确诊肥胖后,许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是吃得太多、太好,营养过剩了。孩子超重肥胖的确是吃出来的,但不是吃得太好,恰恰是因为吃得不好、营养不均衡。”夏露露说。 ...

暑期爆火的减重门诊还缺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减重门诊诊室里,患儿在医生的帮助下站上人体成分分析仪。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为14岁男孩李哲宇制定的减重营养食谱。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摄 暑假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减重门诊挤满了来看病的“小胖墩”和家长。 10岁的祁蒙在医生的指导下脱鞋站立在人体成分分析仪上,手握仪器把手,仪表盘上显示出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体型判定等信息。经过一系列检测后,一份专属于祁蒙的减重营养食谱生成,内容具体到每天吃哪些食物,每种多少克。医生在与小朋友和家长充分沟通生活习惯后,对食谱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祁蒙便开始执行减重计划。 “暑假期间,这样的食谱我们每天都会定制数十份。”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这一比率已达10%。这份报告预计,若不加以遏制,到2030年,我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将达31.8%,学龄前儿童这一比率将达15.6%。 谈及儿童肥胖的危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慢病管理中心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成人病(慢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米杰告诉记者:“儿童肥胖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风险,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近年来,许多‘成年病’开始出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肥胖是不可低估的诱因;其次,儿童肥胖容易造成青春期提前发育、性早熟,无论男孩儿女孩儿,过度肥胖都会引起性腺发育的问题;另外,儿童肥胖还会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骨龄提前,影响身高;肥胖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肥胖的儿童常常不自信,极端一些的还会有社交障碍。” 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起了减重门诊。“早年间,北京儿童医院的内分泌科便设有肥胖专业,2014年营养科开设减重门诊,医生团队由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医生组成,每次有1-3名医生坐诊。”闫洁说,“这几年,大众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每到寒暑假,来减重门诊就诊的孩子特别多。平时内分泌科减重门诊日门诊量为二三十人,暑假期间可以达到100多人,营养科减重门诊也从十几人增加到30多人。” 辗转于减重门诊和内分泌门诊的“小胖墩”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医院跟诊采访时,经常会看到有的“小胖墩”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门诊,同样也会有孩子从内分泌门诊转到减重门诊。都是“小胖墩”,为什么会在不同科室间转来转去呢? 闫洁解释说:“许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肥胖是一种病,他们带孩子来医院内分泌门诊看的更多是生殖器过小、生长发育过快或各项身体指标异常,这些看似是其他病症,而实际大多都由肥胖引起,要想治病就得先减重,所以会把他们从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有些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肥胖问题,带孩子来减重门诊,一测指标,已经有糖尿病、脂肪肝,只能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等专业科室进行专业诊治。” “肥胖会引起很多病,但是家长们往往不会将肥胖看作是一种病。”闫洁感慨。 祁蒙就是由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的。最初他的妈妈带他来治疗骨龄偏大的问题,医生判断孩子骨龄偏大、生长发育过快是由过度肥胖导致,便推荐他到减重门诊就医。 当祁蒙妈妈跟医生沟通调整食谱时,记者询问祁蒙是否有信心减重,祁蒙说没太多信心,“我不想减肥,今天跟妈妈来医院也只是‘被迫营业’”。 闫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很多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爱吃爱玩,提起减重都比较抗拒。这时,家长的意识就非常重要。“一般家长重视减重的孩子几乎都能减下来”。 每年中考前夕,有很多家长会来医院开体育免考单,每当这时,闫洁都会嘱咐一句,单子可以开,但抽空一定要带孩子过来看肥胖,肥胖不容忽视。 “许多家长对儿童肥胖存在认知误区,他们会觉得胖孩子更有福气。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吃胖点能长个子,等青春期自然就瘦下去了;听到孩子是胖出来的病就不以为意,觉得瘦下去就没事了,殊不知肥胖会造成机体代谢紊乱,若不及时纠正,孩子也会像成年人一样患高血压、糖尿病及痛风等疾病。”闫洁说。 “儿童营养不均衡大多是因为家庭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这些家庭在饮食方面大多存在以下问题:不吃早餐、三餐不固定,经常过多食用肉类、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高能量密度食物,饮食中食物多样性不足,很少吃蔬菜等。”闫洁说,“一些家长自己挺着啤酒肚颐指气使地让孩子减肥,不能身体力行,孩子自然很难减重。” 儿童减重不同于成人减重,儿童需要家长的指导以及整个家庭的支持。因此,儿童减重的重点在于家长要有正确的对于肥胖以及肥胖危害的认知。 困扰家长的难题:科学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夏露露暑假期间会不定期在减重门诊值班。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门诊遇到的肥胖儿童中,有95%都是单纯性肥胖(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肥胖,环境因素包括膳食平衡失调、运动过少、睡眠少、情感忽视)。总能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在确诊肥胖后,许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是吃得太多、太好,营养过剩了。孩子超重肥胖的确是吃出来的,但不是吃得太好,恰恰是因为吃得不好、营养不均衡。”夏露露说。 帮助孩子减重,树立正确认知是前提,更需要有科学的减重知识,这也正是许多家长的困扰——科学的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来自内蒙古的14岁男孩李哲宇,身高不到1.7米,体重91.6公斤。他在妈妈的陪伴下专程到北京儿童医院治疗肥胖。经过半年治疗,如今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81公斤。 在此之前,母子俩在减重这条路上“翻过车”。开始减肥治疗前的半年,李哲宇体检查出尿酸高、脂肪肝以及黑棘皮,母子俩决定一起在家里减肥。在互联网减重博主的错误指导下,他们每天吃大量蔬菜,一周只吃一顿牛羊肉或鱼肉,结果不仅减重效果不理想,母子俩还双双查出贫血。 李哲宇妈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网上的减重知识五花八门,有时看得她眼花缭乱。她也曾想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给孩子做饭,但因为孩子身体的特殊性,有些推荐食物不能随便吃,而她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替代。“如何科学地帮孩子减重是我的一大难题。”李哲宇妈妈说。 听说北京儿童医院有减重门诊,李哲宇跟妈妈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闫洁根据李哲宇的身体状况制定了专门的减重食谱并联合中医给予辅助中药药方。 闫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肥胖的孩子饮食结构过于单一,所以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营养。我们根据他的身体状况为他定制专属食谱,比如孩子的尿酸高需要少吃大豆制品及海产品,就会将此类食品替换成能够提供同样营养的其他食品。再配合中药控制孩子的慢性病,中药在减重方面有其独特价值,一般肥胖的孩子体内湿气都比较大,所以根据他的体质通过中药来扶脾祛湿。” “这次减重没有之前那么难以坚持了,妈妈买了一个食品秤,每天按照食谱给我做饭吃,吃得很丰富,没饿着就瘦了。”李哲宇说。在此后一月一次的复诊中,李哲宇的体重逐渐下降,身体感觉轻盈了许多。 中考前,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李哲宇的体重虽然没有反弹,部分指标还是出现了小范围的反弹。暑假期间来北京复查,李哲宇的妈妈询问闫洁:“孩子虽然体重降了20斤,但是整个人看着还是虚,皮肤看着更松了。这是怎么回事?” 闫洁解释:“这是很多人减重时都会存在的问题——只强调控制饮食,忽视科学运动。随着体重下降,脂肪和肌肉的分布改变,肌肉量下降,体脂率反而上升。” 据夏露露介绍,儿童肥胖在判断时至少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BMI(身体质量指数)、腰围与身高的比值、体脂率。 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2(m2)。若BMI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95百分位,属于肥胖(如果将100个同年龄、同性别孩子的BMI指数从高到低排列,前5名便属于肥胖)。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理想的腰围(cm)/身高(cm)值应小于0.46。男孩和12岁以下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0%,12岁以上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5%,超出以上范围属于肥胖。 闫洁说:“减重的目标应当是身体指标全面恢复正常,而不是只关注体重的下降。因此当减重到达一定阶段,在控制饮食的情况下,必须要结合科学运动(有氧与无氧运动相结合)。这也正是我们减重门诊的痛点所在。” 儿童减重门诊还缺一份“运动处方” 提起减重,离不开“管住嘴、迈开腿”。在“管住嘴”方面,减重门诊为患儿制定的食谱非常详细,具体到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量,什么时候吃。但涉及到“迈开腿”,减重门诊的医生却只能给患儿和家长非常模糊的建议,“建议连续性运动,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 闫洁无奈地表示:“身体指标的全面下降离不开运动,目前医院能提供详细的饮食指导,但缺乏具体的运动干预手段,减重门诊的医生并不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资质。” 什么是运动处方呢?通俗来说就是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依据参加体育活动者的体质测试结果,比如年龄、性别、个人健康信息、医学检查结果、体育活动的经历以及心肺耐力等信息,用处方的形式制定出系统化、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方案。可以说,运动处方是改变人们过度依赖药物和手术等医疗干预、忽视人体主动修复能力的错误习惯,养成运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运动损伤及很多亚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 记者了解到,2023年,由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以及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多名专家反复多次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的《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发布,专家共识将运动处方分为:健身运动处方和医疗运动处方。健身运动处方以健康人群和慢病风险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医疗运动处方以慢病人群、运动损伤人群和围手术期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明确运动处方制定者须为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执行者为有资质的康复治疗师、运动康复师、运动健康师或健身教练等。 闫洁介绍:“肥胖引起的慢性病不同,减重应当遵循不同的运动处方。比如高血压人群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运动,不能看别人去练哑铃自己也跟着去练,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因为一使劲,血压瞬间升高就很可能出现心血管问题。又比如糖尿病人比较适合做有氧运动,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人容易低血糖,因此餐后1小时内避免运动,而早晨起来的空腹运动也是禁忌,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运动时段的选择。”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在培训有运动处方资质的人员,但是他们不能进入医院与医生共同服务慢病患者。而大多数医生只能给患者提出运动的‘建议’,而非科学的‘运动处方’。”闫洁告诉记者,体育部门的全民健身工作者、体育健身机构人员又不具备慢性病的医学知识。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去运动,却因为缺乏运动处方专业知识及科学健身的技能和体验,无法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运动处方;健身教练教你如何跑步,却不知道有健康问题的你真正适合什么运动。 闫洁说:“孩子减重需要家、校、医、体的共同协作。当前,‘体医融合’作为一项国策已被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把‘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了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突出位置。‘体医融合’代表了健康促进新趋势的理念,江苏省已经开展体卫融合在社区医院服务慢性病患者,效果显著。但就减重门诊来说,要想将其充分融合发挥1+1>2的作用,还有待更深入地探索。” 而这也是闫洁正在做的事情,“我们联合业内多名专家正在申请行业标准——体医融合儿童青少年减重门诊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闫洁说,希望未来跟体育部门展开合作,共同推进运动处方进临床,那时,“小胖墩”走进减重门诊,就会拿到专属、定制的减重食谱与运动处方,一步到位实现“管住嘴、迈开腿”。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其中在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方面,提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到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少于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及以上。在实施合理膳食行动方面,到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于5%。 临近开学,孩子们的生活作息逐渐规律起来,这对于减重很重要。闫洁嘱咐家长与孩子,减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暑期减重效果好的孩子需要家长持续监管饮食和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课后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保证每天有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暑期减重效果不好的孩子不要气馁,家长帮助孩子重新制定减重计划,规律三餐,餐食定量,不吃零食、不喝饮料,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早睡早起;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定期监测体重、腰围和身高变化,提升减重计划的执行力。相信在家、校、医、体的共同努力下,减重将不再成为一件难事。 (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文中祁蒙、李哲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几个饮食技巧让你瘦下来不反弹

减脂者一心想瘦又不爱好运动(或者摄入的营养不足以支撑运动),偏好依靠药物、节食等方式来减脂。 而实际上,体现在体重秤上的数字含金量太低,因为减去的是水分和肌肉,只要恢复正常的饮食并且补充水分,体重又会蹭蹭上涨。 而且,回来的体重中几乎都是脂肪,体脂率反而比之前更高了,导致今后将越来越难减。 健康减脂一定是饮食+运动结合。 成功减脂后,怎样防止反弹? 减脂者往往超过80%的人会遭遇“屡战屡败”的状况,保持“不反弹”的关键在于自身。 以下几个饮食技巧,拒绝反弹,让你维持减脂成果。 1、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也有利于养生,吃八分饱,不管什么聚会,不管有多么喜爱的食品、饮料(尤其是酒),不要没有限制 。 2、多喝水,水对于维持体内水分充足至关重要,有些人总是“虚胖”,事实上并不是因为他们喝水太多,而恰恰是因为他们饮水不足。 每个人对水的需求量各不相同,但通常建议每人每天饮64盎司的水。饮水可以让你有一定的饱腹感,因而即便摄入较少的热量也能使你有饱的感觉。 3、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把一天的量分成4-5餐,切饥饱不定,暴饮暴食。 4、早吃好,午吃饱,晚少吃。注重早餐质量,一定要有蛋白质食物,睡前两小时不要进餐。 5、食物要多样化,不要偏食。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一样,脂肪也是身体的一种重要营养,不包括任何脂肪的饮食,只能使新陈代谢紊乱。提倡清淡饮食。 6、增加纤维。每日饮食中要含有约20克纤维。这样可以少吸收90卡路里热量,富含纤维的食品是水果、蔬菜和一些豆类食品。像西芹等蔬菜还可以有帮助治疗便秘的效果。 7、自己做饭。最好你亲自下厨,可以选择更天然的食品。如全麦面包和餐后水果等。 8、戒掉重口味的习惯,食用太多的盐会使得体重增加,为什么总感觉自己的体重迟迟掉不下来。根据有关统计显示,美国人平均每日摄取的盐量是一般人正常需求的两倍还多。这就导致了他们的体重想必其他人而言,更加的肥胖。 9、拒绝单一饮食,蔬菜只吃黄瓜,水果只吃苹果,什么类型的食物都只吃其中的一种。这样的吃法,复胖率是最高的。 每种食物所含营养都不同,可能这个蛋白质多一些,那个膳食纤维多一些。 盯着其中一种猛吃,摄取不了均衡的营养,不但减脂没长远的效果,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也会紊乱,特别是女孩子,有许多人都是因为营养不良而停止了生理期。 饮食支招: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1/2;200-350克新鲜水果,不能用果汁代替;肉类除了鸡胸肉和鱼肉,也可以选择猪牛羊鱼等瘦肉(含高蛋白低脂肪的那部分);谷类、块茎类、薯类都有不错的膳食纤维,可以交替着吃等,当然热量一定要控制好。 10、每次减脂成功后,身体都有反弹期1-3个月不等。在期间里运动不要停,但可以适当减少。每周维持2-3次的运动,保证身体的代谢,让体重不反弹。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学习之目的,文章图片版权归著作权人或机构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正当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

鸡蛋每周吃够这个量,可以降低两种慢病风险,可惜很多人都吃错了!

鸡蛋看起来平平无奇 但它的营养其实很丰富~ 每周吃够一定数量鸡蛋的人 糖尿病和高血压风险更低 可惜很多人都吃错了 鸡蛋清、鸡蛋黄、鸡蛋壳内膜 又有哪些妙用? 一起来看看吧~ 吃够鸡蛋,两种慢病风险降低 鸡蛋简单易得、食用便捷,富含优质蛋白质、卵磷脂、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2023年,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营养素》(Nutrients)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每周摄入≥5个鸡蛋,患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分别降低28%和32%。 如果同时增加膳食纤维、鱼类和全谷物摄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降低26%~29%;保证乳制品、水果和蔬菜摄入,则会使高血压患病率降低25%~41%。 鸡蛋应该怎么吃? 1.吃多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一般成年人群每周可摄入300~350克蛋类,健康人群每天吃一个全蛋,是比较合理的。 2.怎么吃? 水煮蛋口味清淡,不需要额外加入油盐,营养保留全面,好消化好吸收,好吃又健康。鸡蛋汤、蒸鸡蛋羹、水煮荷包蛋也是不错的吃法。 3.什么时候吃? 早餐是吃鸡蛋的“最佳时间”。一方面,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人体需要补充营养,鸡蛋能迅速补充消耗掉的营养。另一方面,早上吃鸡蛋,全天热量摄入更低,有利于控制体重。 4.哪些人需控制鸡蛋摄入量? 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高风险人群,注意对胆固醇摄入量加以限制,可隔天吃1个鸡蛋。 对于婴幼儿来说,鸡蛋易消化,但为了避免呛噎,尽量做成蛋羹或是蛋花食用,更为妥帖。尤其是蒸蛋羹,可很好地补充身体快速生长所需的氨基酸。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肠胃的吸收功能较弱,鸡蛋相对肉类比较好消化,且富含蛋白质,非常适合。《本草纲目》中也说:“卵黄能补血”“卵则兼理气血”,老年人适量吃鸡蛋是有益健康的。 张震将军晚年生活极有规律,有“一二三四”的习惯,即每日做一道高等数学题,每日早上吃两个鸡蛋,每日中午喝三杯酒,每日晚饭后走四里路。或许正是这个习惯让他得享101岁高寿。 鸡蛋吃多了会影响健康么? 就营养而言,摄入过多鸡蛋,不但蛋白质不能很好地吸收,而且还会过多地摄入蛋黄中的胆固醇,长期下去可能会引起血脂增高。 对于健身、减肥人士而言,为了维持身材,运动量较大,需要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同时他们对脂肪的摄入要求又比较严格。因此,这类人每天可以多吃几个鸡蛋,最好多吃蛋白,少吃蛋黄。不过,鸡蛋缺乏维生素C,所以,最好搭配番茄、青椒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一起吃。 鸡蛋不仅可当作食物,也可以入药 《本草纲目》言:“卵白象天,其气清,其性微寒;卵黄象地,其气浑,其性温;卵则兼黄白而用之,其性平。精不足者补之以气,故卵白能清气,治伏热、目赤、咽痛诸疾;形不足者补之以味,故卵黄能补血,治下痢、胎产诸疾;卵则兼理气血,故治上列诸疾也。” 《本草便读》言:“鸡子生凉熟温,内黄外白,入心肺,宁神定魄。和合熟食,亦能补益脾胃。生冲服之,可以养心营,可以退虚热。” 可见蛋白性微寒,蛋黄性温,蛋黄、蛋白合食性平,共补气血。 鸡蛋外用是个宝 鸡蛋清美容 古代有用鸡蛋清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轻度烧烫伤等记载,鸡蛋清也可用于美容。 早在明代《普济方》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鸡子一枚,开孔,去黄留白,入金华胭脂,及桑砌少许……以涂面。洗之不落,半年尚红也。” 热衷于做美容的人都有过用鸡蛋清自制面膜的经历。一个蛋清配上半盒牛奶、一勺蜂蜜,敷上10 分钟再洗掉,皮肤就会变得白嫩紧致。但操作时如果没有洗干净脸和手,再涂上牛奶、蜂蜜,更容易滋生细菌,面部就会变成一个细菌培养皿。所以自制面膜要尽快使用,用不完也要丢掉。面部有痤疮以及开放性伤口的人不宜使用,以免感染。 蛋黄油治湿疹 鸡蛋黄除了吃,还可以通过炒制成为治疗湿疹、水火烫伤等皮肤疾患的外用药。蛋黄油是取禽类蛋(鸡蛋、鸭蛋、鹅蛋均可)的蛋黄,经熬制后取油制成。《太平圣惠方》《集验方》《本草纲目》中均有对蛋黄油制作方法、功效的记载,其对痤疮、烫伤、黄水疮、瘢痕、酒糟鼻等病均有一定疗效。 蛋黄油使用宜忌 蛋黄油止痒效果好,只需消毒局部皮肤后,涂抹在患处,一天3~4次即可。蛋黄出油量较少,一只蛋黄约能炒出2~3毫升油;因其保质期较短,即使是放入冰箱冷藏,1周左右就会变质,所以不建议一次制作太多。 涂抹蛋黄油治疗烫伤,只适用于烫伤面积小、程度轻者,如寻常做饭时的轻度烫伤。对于烫伤面积大、起疱,有皮肤破损者,应及时就医,不建议涂抹自制蛋黄油,有感染的风险。 蛋黄油制作步骤 鸡蛋10个(根据个人需要调整用量) ,消毒空瓶1个。 鸡蛋煮熟后剥出蛋黄,碾碎;将蛋黄放入干净无油、无水渍不粘锅中;开小火,持续翻拌蛋黄,一段时间后,蛋黄变黑、有黑烟产生属正常现象;蛋黄炒至完全焦黑,用锅铲挤压后出油,放置冷却;油凉透后放入消毒的空瓶中,不用时放冰箱冷藏保存。 “凤凰衣”除黑头 “凤凰衣”是鸡蛋壳的内膜。经干燥、炮制后,也可内服或是外用。外用配合其他药物,有治疗疳疮的功效。 而大家常吃的未受精的鸡蛋,其中的薄膜可以用来除黑头。鸡蛋薄膜的一面沾满蛋清,直接敷在鼻子上,待干燥后撕下,与市场上的除黑头鼻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此类通过撕拉毛孔除黑头的方法对皮肤不利,应尽量少用。 让邪气“滚蛋” 民间有一种滚蛋疗法,是选用新鲜的鸡蛋,与艾叶、葱白等药物同煮,熟后用布包裹,于病变部位、经络巡行处或穴位处反复滚动以治疗诸多疾病,如风寒感冒、腹痛、消化不良等疾患。 滚蛋还有一种冷滚法,是用洗干净的新鲜鸡蛋直接在患处滚动10~20分钟,起到清热消肿的作用,用于磕碰导致的局部肿痛等。 一般的白水煮鸡蛋,剥过壳之后可以用于滚脸。借助蛋的温热和滚动按摩,刺激面部皮肤与穴位,起到快速消肿的作用。 往期回顾 # # # # 编辑:刘茜 审核:朱蕗鋆 本文综合自《中医健康养生》杂志、CCTV生活圈、中国中医药报 喜欢就点个“在看”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