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C
Munich
Sunday, October 12, 2025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CATEGORY

Mental Health

People’s Daily: 99% of depression patients do not know that avoiding these 4 words is essential for depression recovery.

The People's Daily once emphasized that everyone should understand depression. But in fact, this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what more people want to know...

@宝爸宝妈,三招帮孩子摆脱“开学综合征”

近日,#高三女孩压力过大患上开学综合征#冲上热搜。 情绪低落、心慌意乱、失眠、无故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直言不想起床、不想上学.....这些“开学综合征”您家的娃中招了吗? 什么是“开学综合征” 郑州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李艳艳表示,从假期快结束到开学初的这段时间,很多孩子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懒散、逃避学习、拖延完成作业等表现,有人形象地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开学综合征”。 “开学综合征”并不是医学诊断的病症,然而很多孩子的确在刚开学后,容易表现出这些问题。 “开学综合征”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对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但经老师、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孩子的自主调节,多数孩子的不适表现会逐渐消失,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大的影响。 各位家长注意了,如果自家的娃有以下这些问题就得格外关注了,极有可能是“开学综合征”的易感人群。 01、适应能力较差、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的学生。 02、在校常常受到老师批评,且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 03、明明很努力却依然得不到家长肯定,学习成果与家长期望不符的学生。 04、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急于求成的学生。 05、曾在校遭遇过挫折(如校园霸凌、不公平对待)的学生。 06、受入学、升学、转学等环境变化的影响,学生可能出现适应障碍,产生焦虑、郁闷、社交困难、压力巨大并难以调适的学生。 如何摆脱“开学综合征”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合理地引导这样做让孩子尽快“收心”,摆脱“开学综合征”。 增加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 家长要树立积极防治的观念和防微杜渐的意识,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和孩子交朋友,满足孩子的安全感、被尊重感,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爱的。 观察孩子的情绪与行为 假期中,家长要监督引导孩子,做好计划,尽量张弛有度,保持规律生活。临近开学时,家长要帮助孩子总结假期收获,逐渐进入学习状态,最好有1~2周的缓冲期。 调整生物钟 规律作息 开学前应定好时间计划表,按上学的时间起床,晚上不要熬夜。同时在整天的计划上按上课的时间加入学习的任务、运动时间、读书时间等。 这样会更快地帮助你进入上学的作息。 开学后晚上不要熬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现孩子的异常变化,及时调整、及时就医。“开学综合征”不是大问题,高年级学生也应该增强自我觉察的意识,当感到有不舒服的感受时,要接纳这些感受与情绪,既不要抗拒也不要逃避。 尝试着面对内心的感受并接纳它,当负面情绪被识别并接纳之后其对内心的伤害也就减弱了,如果超过两周自我调节效果仍不佳,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来源 郑州人民医院

成都爱己心理|做了父母以后,你是在养娃,还是在驯兽?

四川成都专业靠谱的心理咨询中心-【爱己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评估服务、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包括抑郁焦虑等情绪压力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婚姻情感咨询,个人成长,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等心理咨询服务)团体辅导,以及企业EAP服务。 做了父母以后,你是在养娃,还是在驯兽?这似乎是个极端的问题,但却引发了许多父母的深思。在现代育儿过程中,许多家长往往不自觉地把孩子当作需要严格控制和管理的对象,甚至像训练动物一样,用奖惩机制来塑造他们的行为。然而,孩子不是需要驯服的“动物”,他们是有独立思维和情感的个体,父母的责任是帮助他们在充满爱与理解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通过控制和强制来塑造“完美”的行为模式。 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可能觉得管教孩子是一场不断较量的过程,似乎孩子只有在严格的规训下才能成长为“成功”的人。这种方式在短期内或许能让孩子的行为变得“听话”或“乖巧”,但长期来看,这种育儿方式可能会压抑孩子的个性与自由,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成都心理咨询的一些案例显示,过度的控制和严格的规训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他们可能在父母的高压下变得压抑、自卑,甚至失去自我认同。 那么,父母如何在“养娃”和“驯兽”之间找到平衡?关键在于尊重孩子的个性,理解他们的需求,而不是一味追求行为的“驯服”。养娃是一个引导、陪伴和启发的过程,而驯兽则是以控制为核心,试图通过外部的力量改变孩子的内心和行为。做了父母以后,你是在养娃,还是在驯兽?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 成都爱己心理咨询提倡,育儿应该以爱与理解为核心,帮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建立自我价值感。当父母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内心,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时,孩子会更加愿意表达自己,变得自信和独立。而那些在父母的高压之下被“驯服”的孩子,可能会变得乖巧表面,但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压抑。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状态,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情绪化、焦虑等心理问题。 过度的控制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还可能破坏亲子关系。很多父母习惯以权威的方式对待孩子,用命令、要求或惩罚来塑造孩子的行为,但却忽视了沟通的重要性。事实上,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强制与命令。成都心理咨询的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而不是仅仅通过强制手段让孩子“听话”。 育儿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理解与信任时,他们会更愿意自发地遵守规则,而不是被迫服从。这样,孩子不仅会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 做了父母以后,你是在养娃,还是在驯兽?每位父母都应该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是为了控制孩子的行为,还是为了让孩子在爱与支持中成长。与其通过强制手段来塑造孩子的行为,不如通过温和、理解的方式,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探索和学习中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可以随意塑造的“作品”,父母的责任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总的来说,育儿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但如果父母能够以理解、爱和支持为基础,孩子将会在这种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控制和强制或许能够短暂地塑造孩子的行为,但长远来看,只有给予孩子自由、尊重和理解,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你所有的不快乐,都源于这5个“心理陷阱”!

当我们遭遇痛苦时,首要的自然反应是寻求解脱,渴望减轻乃至逃离这份痛楚。 痛苦实则是一种警示信号,它悄无声息地告知我们:某个问题已浮现水面,亟待我们的关注与改变。 很多时候,过度的痛苦源自于对痛苦根源的茫然无知,而这份无知又进一步加剧了我们逃避与恐惧的心态,我们急于摆脱痛苦,却忽略了问题的存在,从而引发了心理困扰。 陷阱一:“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 每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承载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往往有着广泛的共鸣者,即“同道中人”。 这种心态的根源,在于心理困扰者往往将自身问题视为不可告人的秘密,如同洪水猛兽般令人畏惧,因此选择将其深藏不露。 无论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多么独特或难以启齿,几乎都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找到相似的灵魂。 面对心理困扰,重要的是学会开放心态,寻找共鸣,理解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时也给予他人同样的理解与接纳。 陷阱二:“痛苦都是因为现在” 一位27岁的女性在信中倾诉,她自初恋分手后,便对爱情望而却步,内心充满了对失去的恐惧,害怕那种从云端跌落至深渊的绝望感。 对于这位女士而言,很可能在年幼时经历了深刻的分离之痛,比如父母长时间的离家或是不幸的分离,这些经历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形成了深层的分离焦虑。 因此,她选择了逃避,宁愿将自己包裹在情感的茧中,以避免再次经历那种撕心裂肺的分离感。 从表面上看,她的决定似乎合乎情理,毕竟成年后的情感体验与童年的创伤性记忆不谋而合,加深了她的恐惧与不安。 陷阱三:“用一切办法减少痛苦” 日本杰出的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创立了广受欢迎的“森田疗法”,核心理念为“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这一疗法在强迫症、社交恐怖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非凡的效力。 同样,在国内,知名口吃矫正专家平易的故事也极具启发性。 他曾深陷口吃的困扰,但正是这段经历促使他不断探索与自我治疗,最终总结出了一套高效实用的矫正方法,帮助了无数患者重拾自信。 我们往往渴望逃离痛苦,然而,痛苦所映射的问题实则是我们生命旅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逃避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它扭曲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暂时减轻了痛苦,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陷阱四:“我能控制自己的一切” 我们常陷入一种幻觉之中,以为自己的意志能够驾驭所有,这种过高的自我掌控错觉,恰恰是强迫症、社交焦虑及口吃等心理障碍滋长的温床。 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满心都是对孩子无私的爱,却在某个瞬间被一股突如其来的恐惧所震撼——她竟幻想过伤害自己的骨肉。 这份不寒而栗的想法让她惶恐不安,她拼尽全力想要将其从脑海中抹去,却未曾料到,这股念头反而如野草般疯长,让她在爱的面前踌躇不前。 年轻妈妈将爱中的阴影视为疯狂的前兆,试图用意识的力量去扼杀那些自然的心理波动。 当我们越是强迫自己去压制某种念头或情感时,它们反而会更加顽强地浮现。 正如那位年轻妈妈所经历的,她越是用力想要抹去那抹恐惧,那恐惧便越发频繁地侵扰她的思绪。 陷阱五:“没有它我就一切OK”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会陷入一种误区,即将所有的注意力聚焦于某个问题或缺陷之上,让它成为了阻碍自我成长与进步的挡箭牌。 比如,那位因断了一截小手指而哀叹自己一生尽毁的大学生,他的断言无疑是对自我潜力的一种极大低估。 试想,即便他拥有完整的手指,就能保证人生一帆风顺、毫无波折吗? 有人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活出精彩的人生,而另一些人,即便拥有世人所羡慕的外在条件,也可能因内心的不安与逃避,错失成长的机会。 我们需要深刻反思,自己是否也在无意识中将某个缺陷或问题当作了拒绝成长的替罪羊。 这个“缺陷”可能是你自认为不够完美的外貌、身材,也可能是性格上的某个弱点,或是过往经历中的某个遗憾。 但请记住,真正的成长,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完美的条件,而在于你如何面对并克服那些不完美,如何在逆境中依然坚持前行。

Depression is the result of insufficient yang energy; do not think it is easy to drive away depression!

Many people suffer from depression for a long time without realizing it, until they experience sleep disturbances, slowed thinking, decreased motivation, or even suicidal...

男性也会出现产后抑郁症?专家呼吁关注爸爸的心理健康

当新手父母迎来新生宝宝时,面对诸多挑战,手忙脚乱在所难免。产后抑郁症是许多妈妈可能面临的心理困扰,但鲜为人知的是,新手爸爸也可能患上产后抑郁症。董氏基金会呼吁新手父母应尽早识别抑郁症的症状,以减少长期抑郁和疾病的风险,并避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2024年6月发布的报告,育儿压力对爸爸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巨大挑战,不仅危及他们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幸福感。报告指出,爸爸的抑郁症与孩子从婴儿期到幼儿期的负面行为之间存在关联。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爸爸患有抑郁症,孩子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患抑郁症或焦虑症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近八成父母感到“孤独”与“倦怠” 一项针对722名18岁以下儿童父母的在线调查显示,许多父母感到孤独。其中,79%的妈妈和75%的爸爸表示希望在工作之余有更多与其他成人互动的机会。当他们感到孤独时,倦怠感也会随之增加。 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邱弘毅指出,近年来,国卫院在探讨家庭与儿童成长的相关课题时发现,父母的生理、心理与行为变化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当爸爸妈妈共同参与育儿时,双方的抑郁状况往往相互影响,甚至共存。 专家进一步解释,社会文化对男性的影响以及性别偏见往往导致男性的抑郁症被忽视。而男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表现为外化行为,例如违反社会规则行为或暴力行为,这不仅对家庭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男性积极参与育儿,对男性心理健康的关注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大部分男性也肩负养家的责任,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女性和孩子的身心健康,其实也要关注家庭的男性身心健康,这样也才能为家庭和自己提升幸福指数。 如果近期感觉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呼吸急促、压力很大、睡不好等情况,可以先做个免费的抑郁筛查(脑悦康小cheng序)

Depression: A cry for help from the soul!

The term "depression" has appeared in the lives of many people: whether seeing someone else's sharing in social circles, or experiencing it personally. However, very...

从“心”出发 他们这样守护患者的心身健康

宁大一院心身医学科团队。 随着人们对心身疾病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心身疾病的诊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宁波地区首家综合性心身医学中心,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身医学科自2011年成立以来,患者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2023年服务人次超过55500。 目前,宁大一院心身医学科是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集心理门诊、心身医学病区、睡眠障碍与心理咨询诊疗中心于一体,在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睡眠障碍以及其他各种心身疾病(包括儿童青少年的心身疾病)的诊疗上具备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成为甬城百姓心身健康的有力守护者,也成为宁波乃至浙江心身医学发展的领航者。 多学科协作 破解睡眠难题 夜晚辗转难眠,白天昏昏欲睡,失眠给很多人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60多岁的范大伯(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范大伯失眠已有多年,起初并不重视,觉得吃点安眠药就能对付。可日复一日,安眠药越吃越多,作用却越来越小,失眠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除了让他白天无精打采,还让他记忆力减退,脾气变差。在当地医院就诊多次,并配了多种安眠药,效果都不好。痛苦不堪的他在熟人推荐下,来到宁大一院心身医学科求助。 经过详细问诊,心身医学科主任季蕴辛了解到范大伯平时睡眠习惯差,且睡觉时会打鼾,于是给范大伯安排了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发现范大伯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同时,季蕴辛又邀请了口腔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前来会诊,一一排除了口腔、耳鼻喉等方面的疾病,最终给出了“失眠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结果。 诊断明确后,下一步就是治疗。在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为范大伯量身定制的综合治疗方案快速出炉。随后,在范大伯的积极配合下,医生们为他进行了睡眠药物的调整,同时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等治疗方法,使其病情很快有了好转。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睡眠情况明显改善的范大伯高高兴兴出院了。 据了解,像范大伯这样的睡眠障碍患者,如今正与日俱增,为此宁大一院心身医学科专门设立了睡眠障碍诊疗中心,通过MDT(多学科协作)、一站式、个性化的综合治疗,帮助患者破解精神心理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因素引起的睡眠问题。 “近几年,我们做的多导睡眠监测数量,在省内综合性医院的心身医学科中名列前茅。”季蕴辛表示,作为浙江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主委单位,宁大一院心身医学科正通过与国内外同行加强交流合作,持续探索更全面、更有效的睡眠问题诊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 护航儿少成长 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宁大一院心身医学科也把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上,并专门开设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对多动症、抽动症等神经发育性疾病以及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进食障碍、网络成瘾等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尤为擅长。 13岁的小雅(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因长期情绪低落、拒绝进食和体重迅速下降,被家长带到宁大一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就诊。接诊的张庆玉医生向家长了解到,小雅平时对自己的外貌极端不满,并常常以“学习压力大吃不下”为由拒绝进食,且她与弟弟关系紧张,多次控诉父母偏爱弟弟。 经详细评估,小雅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伴随进食障碍。基于她的特殊情况,张庆玉和团队成员一起为她制定了以“中西医结合”为思路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抗抑郁药物与中药联合治疗,同时开展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小雅重建健康的自我认知。 “女孩住院期间,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和沙盘治疗等也在她的康复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治疗帮她逐渐减少了心理压力,缓解了社交焦虑。同时,我们还给她做了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和松弛治疗。”张庆玉介绍,经过两个月的住院治疗,小雅的情绪明显改善,进食行为恢复正常,体重逐渐回升。“现在孩子明显比以前自信了,我们与她的关系也没先前那么紧张了,真是太好了,我们应该早点带她来看的!”小雅的母亲感慨道。 近年来,宁大一院心身医学科针对儿童青少年患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依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个体化西药联合中药治疗基础上,结合各种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治疗。这样的多维度干预,在护航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识别早诊治 化解焦虑抑郁 30多岁的褚先生(化名)是一名上班族,平时工作忙,经常加班。一个多月前,他开始反复出现胸闷、心跳加快、喘不过气等症状,有时甚至产生濒死感,为此他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做过胸部CT、心电图等各种检查,都没发现异常。 近日,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褚先生来到宁大一院心理门诊寻求诊治。经过详细问诊,医生得知前段时间褚先生家里有个亲戚因心脏病去世,褚先生由此联想到经常熬夜加班的自己,便时不时陷入惊恐,觉得自己也有心脏病,也可能猝死,不敢一个人外出,也不敢开车,晚上还经常睡不着。 经过进一步的检查评估,医生考虑褚先生所患并非躯体疾病,而是惊恐障碍,该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正是发作性惊恐状态。听到医生说自己不是躯体疾病,也不是精神病,褚先生长舒了一口气,随后接受了住院治疗。通过心身医学科团队的综合性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仅仅两周,褚先生的症状就有了明显缓解。出院后,他根据医生的指导继续调整药物,逐渐回归到正常生活、工作。 季蕴辛介绍,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之间常共存且相互影响,躯体疾病常合并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反过来又会影响躯体疾病的康复;另一种情况,患者的躯体症状并不能找到躯体问题,而仅仅是心理疾病的症状表现。“平时有很大一部分心理疾病的患者,最早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就医的,在其他科室看过以后发现不是躯体疾病,于是被转到我们科室;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确实有躯体疾病,但同时又合并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需要进行MDT诊疗。这两块人群都是我们重点干预的对象。” 对于宁大一院心身医学科而言,依托综合性医院科室齐全、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加强多学科协作,可以更好地对各种心身疾病开展早期识别和诊疗研究,帮助广大患者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身疾病对正常生活的影响。(宁波晚报记者吴正彬 通讯员庞赟) 相关链接 据了解,宁大一院心身医学科团队现有医生20余名,基本为硕博以上学历,另有护士12名、睡眠技师7名、心理咨询师5名、心理测量师3名,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学科带头人阮列敏主任医师是浙江省心身医学分会的前任主任委员,也是宁波市心身医学分会的历届主任委员,宁波市心身医学领域的开拓者。这些年来,她和团队以“心身同治”的理念,对有心身问题的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诊治。季蕴辛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睡眠障碍、心理咨询等领域,不断积累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凭借更多的成功病例和研究成果,跻身省内更前列位置。”

心灵的轮回:为何我们的烦恼永无止境?

“我是不是有病了?”“我是不是抑郁了?”“我是不是焦虑了”…… 在社交平台,我们常常能看见诸如此类的问题。 而当这些问题被提出时,也意味着提问者已经陷入到了某种情绪的困境之中。 “心理问题”是一个大概念。 它包含的范畴很广,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比如一些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恐惧、愤怒、悲伤等,还有各种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如亲子关系、婚恋关系、职场关系等。 但不论哪一种,似乎都很难彻底解决,往往是解决了一个,又出现新的。 为什么会这样? 《道德经》第13章写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生来所谓吃五谷杂粮,经生老病死,身体是这一世的基础,在此之上还有心和灵。 身、心、灵,只有真正到了灵的境界,才没有烦恼吧,才真正解决完成关于人的一切问题吧。 身心互为因果。 身的生老病死,带来心的随境而转;心的随境而转,也影响身的生老病死。 两种出世,可以结束烦恼。 一种是高智大德们不断修炼,在尘世中修无因无尘的灵,不同程度达到出尘出世境界,此为主动修。 被动的便是离世了。 而离世,据说喝孟婆汤过奈何桥,又重堕轮回的是一种;另一种或者能入极乐净土,脱生死了轮回…… 所以,淡定看待烦恼吧。 有烦恼,因为我们还活着,还有此“身”。 烦恼就像枯叶,落了一季又一季,四季轮回。 生命有如种子,落地,破土,成苗,长成大树,一年又一年,树叶生长又凋零;一圈一圈,年轮盘了一层又一层。 生命自有其时,成长伴随着落叶飘飘。 烦恼自有其时,生灭间年岁渐长,奔向…… 任潮起潮落,任花开花谢,任树叶飘零…… 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除了医学方面原因,还有社会性的原因,即人与人的关系造成的。 人与人的关系,从大的层面来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小的层面来说,则包括与父母亲人、朋友、同事、伴侣等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的心理状况。 如果一个人与父母关系不好,那么他可能很难信任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职场上受挫,他可能会变得自卑、焦虑;如果一个人在感情上屡受打击,他可能会变得冷漠、疏离…… 这些关系中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会反复出现,甚至伴随一生。 因此,“心理问题”也就难以彻底解决。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心理问题”有着诸多误解和偏见。 比如认为心理问题是软弱的表现、是精神病、是不可告人的秘密等。 这些观念使得人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往往选择回避、压抑或者否认。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认知逐渐深入和全面。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愿意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即便如此,仍有一些人对“心理问题”持有偏见和歧视的态度。 他们可能会嘲笑或指责那些敢于面对和表达自己情感的人,甚至将其视为异类或疯子。 这种态度不仅伤害了那些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的感情,也阻碍了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心理上的困扰和挑战,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 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深度好文计划#

老年人患上抑郁焦虑怎么办?

什么是老年期抑郁焦虑症 老年期抑郁焦虑症一般是指年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出现抑郁障碍和焦虑发作,在老年人群中是一种较常见的精神障碍。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低落(情绪低落)、快感缺失(食欲减退)和兴趣减退,同时可以包括睡眠障碍(失眠)和认知减退(健忘)等。 老年期抑郁焦虑症往往被当作是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诊断。老年期抑郁焦虑症已被证明与生活质量差、日常生活活动困难、身体共病、过早死亡和认知障碍等重大负面后果有关。 因此,加强对老年人抑郁焦虑表现的认识并加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患者符合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就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哪些老年人容易患抑郁焦虑 老年期抑郁焦虑症的病因是复杂的,而且常伴有躯体疾病,两者也可能互为因果。比如老年抑郁可以促使老年痴呆患病率增加;冠心病和高血压人群中,焦虑症的发病率几乎占一半。老年期抑郁焦虑症的易感人群有以下几类。 1 缺乏感情支持者 2 遭遇负面性事件者 3 慢性疾病患者 4 长期服药者 5 人格特征中性格固执者 老年人患抑郁焦虑症如何治疗 针对老年期抑郁焦虑症患者,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由专科医生开具,大部分药物可能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且在服用一段时间后不能突然停药,药物调整需要专科医生指导,须定期随诊。 在心理干预治疗方面,由专科医生主导,同时需要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治疗方案需要具有实用性、可行性和灵活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和护理人员的需要。 因此,在制订最初的心理治疗方案时,需要家属和患者参与其中,而且可能会不断评估和更新。作为患者家属,和医生一样应该站在治疗的第一线,做到以下几点。 1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况,给予老年人关怀和陪伴,不要表现出厌烦、拒绝、不满或敌意。 2 保障营养摄入和积极治疗基础躯体疾病;鼓励患者规律起居、积极参加娱乐活动和集体活动,如下棋、书法、打牌等;增加患者的人际交往,丰富生活内容。 3 鼓励和陪伴患者进行户外活动,适度锻炼是对抗抑郁最有效和天然的“药物”。治疗老年焦虑抑郁,需要我们一起完善和建立由专科医生、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社会工作者及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老年期抑郁焦虑障碍多学科团队协同照料模式,促使老年患者从临床症状缓解延伸到全面功能康复。 其他治疗手段 除了口服药物及心理干预治疗,还有一类躯体治疗,包括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迷走神经刺激和深部脑刺激,以及尚在研究的光疗和睡眠剥夺等治疗方法。但是上述治疗手段在老年焦虑患者中尚未得到明确的研究结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目前,焦虑患者通常采取的调节身心的方式,比如瑜伽、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疗法,对缓解老年人焦虑状态也有明显效果。 编辑 ▎王 贺 运营 ▎济宁市兖州区中医医院宣传科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无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信息时侵犯了您的利益,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