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有病了?”“我是不是抑郁了?”“我是不是焦虑了”……
在社交平台,我们常常能看见诸如此类的问题。
而当这些问题被提出时,也意味着提问者已经陷入到了某种情绪的困境之中。
“心理问题”是一个大概念。
它包含的范畴很广,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比如一些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恐惧、愤怒、悲伤等,还有各种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如亲子关系、婚恋关系、职场关系等。
但不论哪一种,似乎都很难彻底解决,往往是解决了一个,又出现新的。
为什么会这样?
《道德经》第13章写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生来所谓吃五谷杂粮,经生老病死,身体是这一世的基础,在此之上还有心和灵。
身、心、灵,只有真正到了灵的境界,才没有烦恼吧,才真正解决完成关于人的一切问题吧。
身心互为因果。
身的生老病死,带来心的随境而转;心的随境而转,也影响身的生老病死。
两种出世,可以结束烦恼。
一种是高智大德们不断修炼,在尘世中修无因无尘的灵,不同程度达到出尘出世境界,此为主动修。
被动的便是离世了。
而离世,据说喝孟婆汤过奈何桥,又重堕轮回的是一种;另一种或者能入极乐净土,脱生死了轮回……
所以,淡定看待烦恼吧。
有烦恼,因为我们还活着,还有此“身”。
烦恼就像枯叶,落了一季又一季,四季轮回。
生命有如种子,落地,破土,成苗,长成大树,一年又一年,树叶生长又凋零;一圈一圈,年轮盘了一层又一层。
生命自有其时,成长伴随着落叶飘飘。
烦恼自有其时,生灭间年岁渐长,奔向……
任潮起潮落,任花开花谢,任树叶飘零……
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除了医学方面原因,还有社会性的原因,即人与人的关系造成的。
人与人的关系,从大的层面来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小的层面来说,则包括与父母亲人、朋友、同事、伴侣等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的心理状况。
如果一个人与父母关系不好,那么他可能很难信任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职场上受挫,他可能会变得自卑、焦虑;如果一个人在感情上屡受打击,他可能会变得冷漠、疏离……
这些关系中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会反复出现,甚至伴随一生。
因此,“心理问题”也就难以彻底解决。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心理问题”有着诸多误解和偏见。
比如认为心理问题是软弱的表现、是精神病、是不可告人的秘密等。
这些观念使得人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往往选择回避、压抑或者否认。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认知逐渐深入和全面。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愿意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即便如此,仍有一些人对“心理问题”持有偏见和歧视的态度。
他们可能会嘲笑或指责那些敢于面对和表达自己情感的人,甚至将其视为异类或疯子。
这种态度不仅伤害了那些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的感情,也阻碍了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心理上的困扰和挑战,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
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