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18148 -
生完宝宝之后,很多的妈妈没有照料好会落下月子病,其实这些所谓的月子病并不是生完孩子之后一定会得的,这些都是因为产后护理没有做好的原因。妈妈们只要科学地进行产后护理,做好预防工作,这些月子病都可以离妈妈们远远的,坐月子也会变成一件十分顺利的事情。但是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更多的妈妈在产后除了患上月子病之外,还有可能会患上这样一种疾病,它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5%~30%,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据,这说明产后抑郁离每个妈妈其实都不远,因此不管是妈妈自己,还是产妇身边的朋友家人,都应该为妈妈的心理健康出上一份力。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妈妈们远离产后抑郁症呢?答案是有的
一、孕期做好分娩前的保健、心理指导
预防产后抑郁,其实在妈妈怀孕的时候就应该提前做好准备,等到分娩结束之后,在进行预防,往往时间已经晚了。在孕期,妈妈们可以多做做运动,运动可以让分娩的过程更加的顺利,有的时候还可以减轻一些痛苦。妈妈们也可以去参加一些怀孕分娩之类的妈妈课堂,这个时候建议爸爸也陪同妈妈一起去,学习认识妊娠和分娩的相关知识,了解分娩过程,可以让分娩的过程更加的放松,也可以更好的和医生护士配合。消除分娩时的紧张、恐惧的情绪,可以为预防产后抑郁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家人的陪伴很重要
现在有很多的妇产医院都设立了家庭化的产房,比起传统的医院产房这样的产房不会显得过于封闭、压抑,还可以有家人的陪同。建议产妇的家人在产后给予产妇更多的陪伴,可减少其并发症及心理异常的发生。其实现在有很多的产后抑郁就是因为妈妈们觉得自己在生产之后获得的关心变少了,因为更多的关心都到了宝宝身上。其实除了家人要尽量多多的陪伴妈妈之外,妈妈自己也要学会排解自己的情绪,可以不用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宝宝的身上,自己可以多多的进行产后的恢复,身材管理,尽可能地回到之前的生活中去,这样也是可以预防产后抑郁的。
虽然产后抑郁是一种高发的心理疾病,但是妈妈们也不要感到害怕,良好的心态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39818148 -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许多自闭症孩子都存在不爱说话的现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成都特殊儿童康复中心 为什么自闭症孩子不爱说话
一、神经生物学因素
自闭症孩子的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些异常。研究表明,他们的语言中枢以及与语言相关的神经连接可能没有正常发育或者发育不完善。这使得他们在处理语言信息、理解语言含义和产生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困难。
例如,大脑中的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是与语言产生和理解密切相关的区域。在自闭症孩子中,这些区域的神经活动可能与正常孩子不同,导致他们在语言表达上出现问题。此外,自闭症孩子的大脑对感官信息的处理也可能存在异常,这可能会干扰他们对语言声音的感知和理解。
二、社交障碍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是社交障碍。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与人交流往往不是一种自然的本能行为。他们可能不理解语言在社交中的作用,也不知道如何通过语言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很多自闭症孩子对他人的存在缺乏关注,对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反应迟钝。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回应别人的问候、提问或指令,也不知道如何主动发起对话。这种社交障碍使得他们在语言交流方面表现得非常被动,甚至完全回避与人交流。
三、沟通方式的差异
自闭症孩子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沟通方式,而不是通过传统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有些孩子可能会通过手势、表情、动作或者重复性的行为来传达信息。
例如,一个自闭症孩子可能会用手指向某个物品来表示他想要这个东西,而不是用语言说出来。有些孩子可能会反复做某个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等,这可能是他们自我安慰或者表达情绪的方式。这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可能会让他们在语言发展上相对滞后。
四、感官敏感
许多自闭症孩子对感官刺激非常敏感,包括声音、光线、触觉等。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语言声音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或者过度刺激。
例如,某些自闭症孩子可能对嘈杂的环境非常敏感,听到多人同时说话的声音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这种感官敏感可能会导致他们回避语言交流,或者在说话时表现得非常紧张和不自然。
五、情绪和心理因素
自闭症孩子往往伴随着情绪和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等。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孩子处于焦虑或恐惧状态时,他们可能会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也更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外,一些自闭症孩子可能因为过去的不良经历,如被嘲笑、批评或者误解,而对语言交流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
了解了自闭症孩子不爱说话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通过专业的语言治疗、社交技能训练、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等方式,逐渐引导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同时,我们也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理解和关爱,让他们在一个温暖、支持的环境中成长。
总之,自闭症孩子不爱说话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融入社会。
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阅读和分享《山湖纪人之心灵早餐》【总第3501期】
39818148 -
管好自己,莫渡他人
管好自己,是一种自我负责的态度。它意味着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行、思想和情绪等负责。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规范,是否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渴望,不断地自我提升和成长。当我们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时,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避免在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中迷失方向。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难以做到管好自己。他们总是把目光投向别人,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却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
比如,有些人总是热衷于评论别人的穿着打扮、职业选择甚至感情生活,却从不反思自己是否在工作中足够努力,在人际关系中是否足够真诚。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莫渡他人,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和选择。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别人,更不能强行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强加给他人。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即使我们认为别人的选择可能存在问题,也应该给予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去干涉。
渡人之心,虽出于善意,但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有时,我们的过度干涉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反感和抵触,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更糟糕的是,如果我们的建议和指导是错误的,可能会给对方带来更大的损失和伤害。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让他人自己去经历、去探索、去成长,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和帮助。
当然,“莫渡他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他人的困难和痛苦视而不见,冷漠无情。
在他人需要帮助和支持时,我们可以提供适当的建议和鼓励,但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应该交还给他们自己。
我们可以做一个倾听者,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也可以做一个引导者,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但绝不能做一个决策者,替他们决定人生的方向。
【欢迎转发《山湖纪人之心灵早餐》,与趣者为伴,与智者为伍,与善者同行,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
39818148 -
抑郁症,这个词汇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陌生。它不仅是一种疾病,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然而,当我面对“你们讨厌抑郁症患者吗,为什么啊?”这个问题时,内心却泛起了层层涟漪。我的回答并不简单,因为在这复杂的情感交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感受到了他人的挣扎。
初识抑郁:从无知到困惑
几年前,我的朋友小李被诊断出重度抑郁症。当时的我,对抑郁症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和媒体报道,认为这只是一种“心情不好”的状态。然而,随着小李的情况逐渐恶化,我才真正意识到抑郁症的复杂与严重。她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像以前那样活泼开朗。她经常无故消失,打电话不接,发消息不回,甚至连简单的问候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些变化让我感到困惑,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抑郁症的看法。
无力感与心疼:亲身体验的复杂情感
在小李最艰难的时期,我常常感到无力。她的情绪波动大,时而开心,时而低落,仿佛坐在过山车上无法自控。她的行为让我感到疲惫,有时甚至会对她产生厌烦。她不愿起床,不愿洗漱,不愿运动,不愿出门,白天通宵睡觉,白天又懒得起床。她总是逃避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没有精神。面对这些变化,我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我深深心疼她,想要帮助她;另一方面,她的行为却让我感到困扰,甚至有些讨厌。
这种复杂的情感让我意识到,抑郁症不仅仅是患者一个人的问题,它还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作为朋友,我常常不知道如何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支持,而她的负面情绪又常常让我感到压抑。每当她情绪低落时,我试图安慰她,但有时她会因为我无意中的一句话而感到被指责:“你就是想太多。”这让我感到无助和挫败。
社会的偏见与误解
在与小李的相处过程中,我也逐渐体会到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偏见。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患者只是“矫情”或者“想太多”,他们并不真正理解抑郁症的本质。有人甚至因为小李的病情而疏远她,认为她带来的负能量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这种偏见不仅加剧了抑郁症患者的孤立感,也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她产生了负面的情感。
有一次,朋友聚会中,有人提到小李的情况,语气中充满了不耐烦和厌恶。他们认为小李的病情是她自己的问题,是她无法自控的结果。这种观点让我感到震惊和愤怒,因为我知道,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就能解决的。这样的偏见不仅无助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痛苦。
自我反思与成长
在与小李的相处过程中,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对抑郁症的理解和态度。最初,我对抑郁症抱有很多误解,认为这只是情绪低落的一种表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了解到,抑郁症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疾病,需要耐心和理解。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咨询心理医生,我开始学会如何更好地支持小李,而不是简单地疏远她。
我意识到,抑郁症患者并不是故意给他人带来困扰,他们只是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中,无法自拔。面对他们的情绪波动,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不是指责和排斥。小李的经历让我明白,作为朋友,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在不压迫他们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关怀。
走出阴霾:共同面对的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在专业治疗和朋友的支持下,逐渐走出了抑郁的阴霾。她开始重新参与社交活动,重新找回了往日的活力。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抑郁症并不是无法战胜的,只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理解,患者是可以康复的。
在这段时间里,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首先,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倾听和理解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急于给予建议或指责。其次,我明白了,作为朋友,我们需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而不是在他们情绪低落时感到无力和厌烦。最后,我也认识到,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
社会责任与个人行动
抑郁症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社会对抑郁症的偏见和误解,加剧了患者的孤立感和无助感。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消除偏见和误解。其次,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地疏远和指责。
作为个人,我开始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鼓励更多的人关注心理健康,理解和支持抑郁症患者。我相信,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抑郁症患者都能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抑郁症,这个看似简单却极其复杂的疾病,深深影响着患者和他们周围的人。在与小李的相处过程中,我经历了从无知到理解,从困惑到成长的过程。这段经历让我明白,面对抑郁症,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而不是简单的指责和排斥。
每一个抑郁症患者,都是在与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中前行的勇士。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疗和药物,更需要来自社会和朋友的关怀与支持。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和理解,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温暖和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在黑暗中挣扎的人,都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39818148 -
中医治疗抑郁,实则专于解躯体化之症。
盖“神”之调理,匪易易也,心神之疾,非独药饵所能愈。
心病须得心药医,此关乎“精气神”中“神”之部,而“神”之变,则涉哲学宗教之域矣。
中医所能为者,就是理顺气血之运行,以缓躯体化之症。
如胃肠积热,或扰心神,典型者如调胃承气汤证之谵语。
理论上虽如此,然临证之时,多见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消失后,心神亦渐向愈。
此理甚明,就是体质对情志影响很大。
躯体化症者,医院查无实据,无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的基础说法。
多由情绪所起,人体遍布植物神经,非人所能控,而焦虑紧张之时,则痉挛生症,如胸闷气短、心慌心悸、头痛头晕、尿频尿急等症状。
内脏尤多,心脏和肠胃为甚。
故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失眠、厌学之辈,心脏肠胃之不适常见。
抑郁症患者多求治于中医,多以肝郁为治,而效果不理想。
从肝治而效过不显,或升降循环失和,宜调升降之循环,则气机自畅。
比方说在治肝之基础方上,再加几味药。
治肝的是什么?
柴胡、枳实、白芍、甘草之类,复加麻黄、桂枝、杏仁,以宣肺气,助其宣发肃降。
服此方后,效果多为显著。
又论津液之失,如肾水之不足,抑郁症患者津液亏虚者众。
津液亏则燥气生,燥气入脑则神乱,入肝则抖动、狂躁,入小肠则饥不欲食,食则吐逆。
中焦空虚停滞,欲补津液,宜用大剂甘草、干姜。
39818148 -
适当表达情绪心理会更健康
管理情绪不是憋情绪。
什么委屈苦闷都憋心里,不仅让你感觉很痛苦,而且会全面影响身心,让你的忍受阈值越来越低,越来越敏感,情绪越来越不稳定。
雅方咨询的老师说,适当表达情绪,才能更健康的生活。
我们不需要对抗情绪,情绪的存在是人性的一部分,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周围的世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或不愿表达。
长期以往,这种情绪的压抑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方面,压抑的情绪会在体内积聚成负能量,影响我们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增加患病的风险。
另一方面,情绪的压抑还会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适当表达情绪,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表达情绪有助于释放内心的压力,减轻心理负担。当我们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或表达出来时,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清新的空气流进来,让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
表达情绪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当我们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时,能够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加深情感的联系。而当我们表达负面感受时,更能让周围的人看清我们的界限,彼此保持合适的距离,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健康长久。
最后,表达情绪还有助于个人成长。通过反思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和选择。
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直接沟通、写日记、画画、唱歌等。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情境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在表达情绪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避免使用攻击性或伤害性的语言,尽量以平和、理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我们感到情绪难以承受时,不妨向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士寻求支持。他们的倾听和理解会给予我们力量和安慰。
总之,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释放内心的压力,还能够增进与他人的理解和联系,促进个人成长与幸福。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在人生的旅途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39818148 -
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卫生服务网底,让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幸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居民就诊需求为导向,于8月29日特邀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焦坤于坐诊。
焦医生耐心地为每一位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检查,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个性化的治疗建议和方案。在坐诊过程中,焦医生不仅为患者解决了实际的健康问题,还向居民们普及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和保健方法。他强调,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此次活动共计服务50余人。
通过活动,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幸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始终以提升辖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为目标,整合优势资源,加强统筹协调,继续深化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全力建设优势突出、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增进群众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END
关注我们
免费了解健康科普知识
供稿:幸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编辑:王静
审核:史俊梅
39818148 -
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活动,应具备下列条件,并按照医疗机构的管理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一)有与从事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相适应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护士。
(二)有满足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需要的设施和设备。
(三)有完善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
目前,由于这方面的患者需求越来越多,开展这类治疗的机构也在逐年增加,但同时出现的医保负面清单行为也花样百出。下面就带你来了解一下这些负面清单:
一、串换项目
1.收取“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时,使用仪器设备为磁刺激仪。
2.收取“脑反射治疗”时,使用仪器设备为磁刺激仪。
3.按床日付费,将“第二类精神病”(病种编码为BF20800)串换为“第一类精神病”(病种编码BF20900)进行医保结算。
二、重复收费
1.患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住院期间收取“精神科监护”项目费用的同时,收取“狂躁型精神病护理”项目费用,构成重复收费。
2.患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住院期间收取“狂躁型精神病护理”项目费用的同时,收取“I级护理(不足12小时)”项目费用,构成重复收费。
3.收取“精神病护理”费用,同时收取“分级护理”费用。
4.收取“精神科监护费”费用,同时收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监测。
三、超标准收费
1.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监测时”,收费数量大于住院天数。
2.行“精神病护理”时,收费数量大于住院天数。
3.患者在该院第一次住院时已判定为精神病,后续住院中多次收取“首诊精神病检查”,视为超标准收费。根据《诊疗目录》其中“首诊精神病检查”项目内涵:对于第一次就诊于精神科的患者,进行病史收集,对患者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进行全面精神检查和评估,给出患者精神状态的症状学诊断或疾病分类学诊断。
四、将不属于医保支付范围的纳入医保基金结算
某精神病医院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非康复期)开展精神障碍作业疗法训练10日,费用由医保支付,不符合医保限支付精神障碍康复期患者的限制。根据《诊疗目录》,精神障碍作业疗法训练限支付精神障碍康复期患者,在精神卫生机构或康复医疗机构,由具有资格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或在其指导下的社工操作,且每年支付不超过90天,每天支付不超过一次。
五、“乱”收费
1.行为观察和治疗:
医疗机构未对患者在治疗前完成相关的疾病信息和以往治疗历史的各种信息的详细采集,并详细列出需要评估的各类行为,并确定需要的方法,评估的时间间隔、疗程等;未评价各类行为的治疗效果,实施情况、未来治疗预计及患者心理状态等。
“行为观察和治疗”项目内涵:精神科医师和精神科护士一同看管下完成治疗。精神科医师在治疗前完成相关的疾病信息和以往治疗历史的各种信息的详细采集,并详细列出需要评估的各类行为,并确定需要的方法、评估的时间、疗程等,评估由主要的治疗和观察人员进行,每天具体评估并汇总资料,具体治疗操作由专业精神科医师和护士实施,评价给予各类行为治疗的效果,必要时进行严格的精神科特级护理措施保证安全。每次治疗后,由精神科医师和护士共同评价本次的效果、实施情况、未来治疗预计等等,出相应的总结并设计下几次的可能计划方案,在所有治疗结束后评价整体治疗的实施经过,病人的心理状态,治疗的效果和预后,后期的治疗建议等。
2.行为矫正治疗:
医生未评估总体情况,分析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缓急,制定行为矫正的计划。
“行为矫正治疗”项目内涵:由精神科医师评估患者的症状,分析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缓急,制定行为矫正的计划,进行基线评估,制定治疗计划,督促患者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治疗,定期观察监测。根据患者疗效,适当调整治疗计划。治疗过程需精神科护士协助。
3.精神科监护:
医疗机构对病情稳定的病患过度开展精神科监护诊疗项目。
“精神科监护”项目内涵:对急性、冲动、自杀、伤人、毁物的病人及有外走、妄想、幻觉和木僵的病人实施监护。监护并记录的内容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精神状况、认知、情感、意向行为,对治疗合作度、安全、进食、排泄、一般生活自理、药物不良反应及躯体合并症等。
4.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监测:
医疗机构存在情况为该项目由护士完成,精神科医师未参与;未详细列出需要评估的各类行为、人工评估总体情况等。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检测”项目内涵:在精神科医师和精神科护士一同看管下完成治疗监测。在治疗前完成相关的疾病信息和以往治疗历史的各种信息的详细采集,具体填写各种汇总表格,就整体情况给予人工评估,根据既往治疗的效果预测可能的治疗结局,每天评价患者用药的配合情况、依从性、目前临床症状和疾病风险、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汇总各种信息,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不含各类量表测查、实验室检验。
5.精神护理观察量表:
医疗机构在早上查房时“走过场”式完成该项目,未对患者逐个观测和询问30个项目,也未及时记录患者30个项目情况和评分,最终也未分析测量数据并出具报告。
“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SIE)测评”项目内涵:精神科护士观察量表,用于评定病房中各类精神病人的各类行为,精神科护士观察后,做一次评定,由30个项目组成,所有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观测对被试行为、情绪、记录观测内容,需要系统地询问每一个症状,分析测量数据,并出具报告。
6.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精神科医生指导其他没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去完成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测评。
“简明精神科评定量表(BPRS)测评”项目内涵:用于平定精神病症状的严重程度。精神科医师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做一次评定,由18个项目组成,所有项目采用1-7分的7级评分法。检查被试行为、情绪、记录观测内容,需要系统的询问每一个症状,分析测量数据,出具报告。
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
医疗机构未按规定通过量表记录数据分析并出具报告。
“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测评”项目内涵:用于评定临床疗效,可适用于任何精神科治疗和研究对象。精神科医师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做一次评定,量表共分S1、G1和E1三项,采用0-7分的8级记分法。观测被试行为、情绪、记录观测内容,需要系统的询问每一个症状,分析测量数据,出具报告。
8.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PANSS)量表:
医疗机构未按规定通过量表记录数据分析并出具报告。
“阳性阴性精神症状评定(PANSS)量表测评”项目内涵:用于评定精神症状的有无及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精神科医师检查患者后,做一次评定,53个单项,分为7个分量表,评分为6级评分,观测被试思维、情绪、行为,记录观测内容,指导答题,分析测量数据,出具报告。
9.药物副作用量表:
医疗机构未按规定通过量表记录数据分析并出具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测评”项目内涵:用于评定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程度的量表。精神科医师检查患者后,做一次评定,由18个项目组成,6个分类,分成0-6分7个等级。观测被试行为、情绪、记录观测内容,需要系统的询问,查看每一个症状,分析测量数据,出具报告。
来源 | 越强文化
编辑 | 刘莹 何作为
热点文章
• 飞检进入倒计时!多部门联动开启穿透式监管
• 医保负面清单——医学影像类
• 被抓时囤了近30吨医保药!“回流药”黑色产业链被曝光→
39818148 -
开栏语
语言认知康复专栏将定期为您推出有关语言、智能障碍及认知行为问题的康复诊疗相关科普知识,欢迎持续关注!
依依是个2岁4月的小男孩儿,平时会讲的话只有简单的“爸、不”,其他的音都不会发,孩子妈妈很着急,于是来到广东省中医院语言认知康复中心就诊。看诊时医生发现孩子只会安安静静的玩玩具,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玩耍时的“咿咿呀呀”声,孩子也比较抗拒跟医生模仿发音,但指认图片能力较好。由于孩子配合程度有限,无法配合临床语言能力评估,于是采取了边治疗边评估的方式。
经过治疗师和依依几次互动接触之后,依依慢慢放下防备心,充分信任治疗师并愿意配合完成一些教学任务。
治疗师首先给依依做了孤独症的相关测试,结果显示该患儿无明显的证据支持;语前技能评估发现孩子的模仿能力(发音、动作),游戏技巧缺乏;语言发育迟缓评估S-S,干预前后两次测试结果如下:
根据两次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到,在干预半年后依依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跟上了实际年龄相应的语言发展水平。
在这半年期间,治疗师首先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孩子的语前能力进行了训练,同时根据正常孩子的发展历程在训练中加入常见动词、名词、形容词的理解和表达训练,词汇逐渐丰富,孩子也就慢慢可以产出句子了,大大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自信心,提高了沟通效率,也变得更加开朗了。
语前技能就是非口语的沟通能力。即儿童具备使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前,需要掌握一些非语言的方法进行沟通,并且这些方法也为日后的语言学习提供了基础,它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01
沟通动机
即我们有需求时向别人传递信息的信念。沟通动机有很多种,例如:当我们想让别人知道我们所说的某个对象的名称时,我们指出对象,然后表达出该对象的名称,希望对方可以了解我们。我们会将这个沟通动机称为:命名。
02
目光接触/视线追踪
可以理解为儿童使用自己的眼睛去搜集沟通讯息的能力。婴儿大概6周左右开始与熟悉的人有目光接触,8周以后便可以与对方建立并维持一段时间的目光接触,11周岁左右的婴儿,大部分时间都会望着母亲的眼睛,1周岁大的幼儿,已经可以分辨出说话的人并专心望着这个人,18个月时,幼儿可以搜寻对方的视线,发现对方正在注意事物,从而与对方形成动态三角形的互联注意。
03
专注力
通常是儿童注视一个或多个对象并完成手中活动的能力。儿童参与沟通时,作为说话的人,表达时需要望向聆听的人或大家所谈论的事物;而作为聆听者,则需要望向说话的人以及他们正在讨论的事物。
04
安坐、轮流和等待的能力
在真正开始学习语言之前,儿童需要具备安静坐好的能力,让自己有时间观察和聆听。需要有能力望向他人或对象,让自己了解别人正在说什么,进而猜测别人的想法;需要有维持短暂时间以完成一个活动的能力,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因果关系并顺利思考。轮流和等待可以理解为最常见的你来我往的沟通方式。对方说话时自己等待,对方结束说话后,轮到自己来表达和传递信息,这是最基本的社交技巧。
05
模仿能力(动作、声音、口语)
是跟随别人完成手中活动的能力,这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模式。儿童多数技能的学习,都是透过观察别人怎样做,自己跟着做实现。
06
游戏技巧
小朋友基本是在游戏中去学习和发展的。游戏技巧包括感官探索性游戏(触摸、啃咬、嗅玩具)、功能性游戏(例如,用玩具刀切、推玩具车)、建构性游戏(2岁左右出现,儿童能否叠高积木,还是只把积木丢到地上)、假想游戏(15-21月发展出利用玩具代替实物的前期假想、能力,例如用玩具电话代替真实的电话,之后会在2-3岁发展出假想的替代对象,如:用香蕉代替电话等)、社交戏剧性游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生活或故事中的情节)、规则限定性游戏(5-6岁出现,例如象棋、飞行棋等)。
如果小朋友出现了以上技能的缺失,要尽早寻求医生的帮助,完成相关诊断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居家康复指导。
语言认知 | 明明检查没有问题,为什么讲不出话来?
语言认知 | 吞咽困难却不想插胃管?只需要做一个动作就解决
语言认知 | 医院结合家庭,共助力孩子成长
语言认知 | 明明检查没有问题,为什么讲不出话来?
语言认知 | 吞咽困难却不想插胃管?只需要做一个动作就解决
语言认知 | 医院结合家庭,共助力孩子成长
语言认知康复中心
广东省中医院语言认知康复中心即原言语吞咽诊疗中心,成立于2014年11月,是康复医学科言语病理学亚专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颁布的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之一。
目前科室分别在大德路总院、大学城医院和芳村医院分别有专门的诊疗区域,其中大德路总院占地约450平方米,设有脑功能实验室、语音采集室和语音实验室、吞咽治疗室、传统/音乐治疗室、脑功能训练室、多感官训练室、儿童训练室等多个独立功能诊疗区域。
【科室主要业务范畴】
1、脑功能康复:
中心引进了ERP脑电系统、经颅磁刺激技术、多参数脑电生物反馈、德国Rehancom电脑认知评测系统等国际先进设备,开展了大脑功能的测评,不仅能针对脑损伤后语言/认知/吞咽等功能障碍进行评估和治疗,同时能对无明显大脑结构损伤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心在规范化评估基础上,结合认知心理前沿科学提出新的诊疗思路,从大脑功能网络和语言认知加工模型角度介入,结合非侵袭性脑刺激技术治疗脑功能障碍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中心引进了ERP脑电系统、经颅磁刺激技术、多参数脑电生物反馈、德国Rehancom电脑认知评测系统等国际先进设备,开展了大脑功能的测评,不仅能针对脑损伤后语言/认知/吞咽等功能障碍进行评估和治疗,同时能对无明显大脑结构损伤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心在规范化评估基础上,结合认知心理前沿科学提出新的诊疗思路,从大脑功能网络和语言认知加工模型角度介入,结合非侵袭性脑刺激技术治疗脑功能障碍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儿童语言/认知障碍:
中心开展了多种原因导致的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学习障碍等功能障碍的评估,从语言发育、加工效率、工作记忆、语音样本分析等多个方面抽丝拨茧明确患儿语言言语障碍的原因,并引进不同种类的计算机语言、听辩、语音、认知等矫治系统,开展了包括多参数脑电生物反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声音疗育和计算机语言/言语/认知辅助训练系统等在内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吞咽障碍:
中心是国内最早将电视录像造影、食管测压、表面肌电图应用于吞咽障碍评估的医院之一,为吞咽障碍的临床评估和科学研究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心将非侵袭性脑刺激技术、吞咽生物反馈技术等运用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从大脑功能网络角度探讨吞咽障碍康复的机制,在临床疗效和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嗓音障碍:
嗓音障碍又称发声障碍,多由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麻痹、神经系统疾病等导致,以声音嘶哑、发声费力、音调、响度异常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同时与职业也有很大关系,多见于销售人员、老师、医生、歌唱人员等。中心开展了针对该类患者的计算机嗓音评估、电声门图、动态喉镜等检查,治疗方面开展了计算机嗓音矫治、共鸣训练、呼吸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多种方法改善患者的发声情况,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5、中医传统特色治疗:
中心有专门的传统(音乐)治疗室,针对成人/儿童语言认知障碍、吞咽障碍、嗓音障碍等功能障碍开展了中药、针灸(包括头针、体针、腹针、手针等)、艾灸、刺血拔罐、刮痧、耳穴、穴位注射、五行音乐治疗等中医特色治疗。运用“虎符铜砭”刮痧法治疗鼻咽癌后吞咽功能障碍,明显改善患者精神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头针和中药治疗儿童语言认知功能障碍,同时能改善患儿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和饮食等功能障碍。
团队成员出诊时间
本期作者:
靖紫薇
康复治疗师
擅长:脑卒中、脑外伤、帕金森病、头颈部肿瘤手术/放疗后等多种原因导致的吞咽、言语、认知、构音、嗓音障碍的康复评估及治疗;儿童构音障碍的评估与治疗。
曾获得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治疗师资格证、华语构音/音韵临床测验认证评估师、DREAM儿童语言发育标准化评估康复系统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三级。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语言认知康复中心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
39818148 -
“孤独很难受的
年轻不觉得,老了就能感受到。”
不久前,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
对着镜头说出了老年人的心里话
获得上万点赞
将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拉回大众视野
△图片来源网络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截至2023年底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697万人
与此同时
根据人民网发布的数据显示
国内60岁以上老人
有19.05%处于轻度抑郁状态
12.17%存在中高程度抑郁情绪
老年人还容易患上
焦虑症、失眠症等心理问题
△电视剧《老家伙》剧照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为有效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提升老年人的健康获得感
今天上午
茶山开展老年心理关爱系列活动
进一步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
01
免费为老人评估心理健康状况
在冲美村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利用电子问卷的形式,高效便捷地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该问卷覆盖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根据系统生成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结果,给予老人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02
健康体检与早期认知障碍筛查
活动现场,医护人员还免费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与早期认知障碍筛查、老年人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早期认知障碍筛查等服务,为冲美村老年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有效帮助老年人发现潜在健康问题。
此次活动由茶山镇卫健局联合茶山医院、社卫中心等共同举办。活动还特别设置了老年人健康教育宣传区,向老年人普及心理健康、膳食营养以及中医养生保健等实用知识,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前来参与活动的冲美村老年居民称,“现场各项检查都很好,可以检查身体健康,也不用专门去医院检查。”
据了解,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十四五”规划的老年心理关爱行动任务,茶山镇选取冲美村作为实施老年心理关爱行动试点村,重点面向经济困难、空巢(独居)、留守、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专业、贴心的健康服务。
茶山镇卫生健康局支委刘凤如称,“根据这次心理健康调查评估的结果,我们会对这些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对存在有轻度异常的老年人,我们会进一步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帮扶等关爱活动,村里也会开展定期走访,关心他们的生活、身体、心理健康问题。评估显示异常的老年人,家庭医生会进一步上门评估随访,建议他们进行治疗。下来,我们还会开展系列心理健康讲座科普知识,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让他们老有所乐。”
03
老年人心理健康科普
常见心理问题
1、孤独感:老年人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岗位,社交圈子逐渐缩小,子女也会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经常陪伴在身边,尤其是独居空巢老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2、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两方面,他们对身体功能的变化很敏感,也对生活和医疗护理保障存在一定的担忧;
3、抑郁:随着各方面机能的衰退,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自觉无用或者没有价值,容易诱发抑郁情绪;
4、焦虑恐惧:随着生理机能衰退,来自疾病和死亡的威胁会诱发焦虑感,也有部分老人的焦虑在于担心因为疾病而造成家人的负担、得不到应有的照顾等。
对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
预防和干预
社会和家庭
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干预措施
(1)在老年人力所能及且主观愿意的情况下,子女可以适当接受老人提供的帮助,这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的尊严和价值感。
(2)倾听与陪伴:耐心倾听老年人的心声,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和关心。
(3)理解与尊重: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选择,理解他们可能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4)鼓励社交活动: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拓宽社交圈子,减轻孤独感。鼓励老人培养适宜的兴趣和爱好。
(5)关注健康状况: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健康问题。
(6)提供专业支持:如有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帮助老年人解决心理问题。
(7)社区积极为老年人提供人际交往的条件,比如创办老人俱乐部或者鼓励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等。
(8)社会应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活动设施,通过利用公园、社区场地等各类公共空间来满足老年人的锻炼需求。
出品|茶山融媒体中心
编辑| 陈杰珉
来源 | 科普知识来源泉州市第三医院
记者| 徐小媛
图片| 陈嘉豪
责编 |罗舒、苏路程
(上下滑动查看公益宣传海报)